综合新闻
缘结中医   矢志不移——记湖南中医药大学潘远根教授
发布时间:2017-02-25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葛晓舒  黄惠芬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响水洞,是一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响水洞瀑布奔放淳朴,溪水清冽甘甜,轻诉千年古风。1949年,潘远根就出生在这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很早就显露出不同常人的眼光。

  1968年高中毕业后,潘远根回到家乡务农,却坚持读书,一心想考大学。终于,在1970年这个志向远大、坚毅执着的青年获得了就读湖南中医学院的机会,结缘中医。自此,他一头扎入中医学的汪洋大海,徜徉遨游,情深不移。

  1973年,潘远根从湖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留校任教,此后历任科研处副处长、图书馆馆长。作为医史文献学的硕士生导师,潘教授博览群书,上下求索,将心浸泡于中医的历史长河,感受中医文化的璀璨,触摸中医理论的本质特色,思索中医的沉浮。为指导学生在浩瀚的中医文献中觅寻“珍珠”,他结合教学撰写了《名医阶梯:中医名著导读》,对近百种各科古典医籍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介绍,精心为学生导读。

  随着对中医认识的不断深入,潘教授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的独特见解。在对历史的回顾中,他惊奇地看到中医走出了一条精彩的道路。中医用并不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古方,却治愈了那些感染性高的热疾病。如在建国早期,石家庄一带乙脑肆虐,中医用白虎汤控制了乙脑的猖獗。这个白虎汤仅有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等四味药,是医圣张仲景传承下来的治疗高热的名方。它只清热,并不杀菌,体温一降,人体内环境就不再为病毒提供繁殖的温床,使它们丧失生存的基础而灭亡。不重“杀”,而重在整治繁衍致病微生物的人体内环境。由此,潘教授悟出一个新理念:那就是中西医的区别不在方法而在内涵,在治病的思路和角度。如对待感染性疾病,西医用抗生素消炎、杀菌、抗病毒,一度傲视天下;中医的视角虽然未到达微观领域,但它从另一条路走了过来,通过整治人体内环境,断绝了病原微生物繁殖的途径。悟透了这个道理,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抗生素屡“杀”不绝那些有生命的微生物。面对抗生素的生猛攻击,细菌、病毒急速变异,耐药性成为当代医界最大的隐患,人类只能疲于奔命地不断研制新一代抗生素。据统计,自西医进入中国以来,西药的总量已达7000多种,现在能用的只有1000多种,6000多种已被淘汰。而中医的治疗只是整治人体内环境,高度依赖环境条件繁衍的微生物们,在环境变化后,则无法嚣张。因而,2000年前医圣张仲景治病用到的几百味中药,至今仍然被临床中医们灵活地使用着,几乎不存在淘汰之说。

  缘此一悟,潘教授在中医的天地里进入了一种新的境地。他认为,生命内环境是人体正气、生命力、正能量的基地。当这个内环境风和日丽时,人体就会清爽旺盛;一旦发热或发冷,就是疾病发生的表现。内环境只有或冷或热的变化,它又代表着中医的另一个概念:人体阴阳产生了偏盛偏虚的演变。潘教授提出,对疾病的判定首先应当悟透病证的寒热,才能明澈阴阳的盛衰。治疗的问题,老祖宗们在《内经》里就强调了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平阳秘”就是健康,就是治疗的期望值。悟解了辨寒热、识阴阳的要诀,再从调寒热、平阴阳着眼治疗疾病,很多病症就可以应手而愈。他以“悟透寒热说辨证”为题的病案解读,已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连载多期,并将以《悟透寒热即良医》为书名出版医案专著。

  40多年与中医亲密相处,中医学已经是潘教授的深情挚爱。他的学识、临证智慧、仁爱之心,都播撒在这份功德无量的事业上。教学科研之余,潘教授坚持上临床。他治病不炫思,不炫技,不炫功,他相信“大道至简”,中医辨证理论纵有万般,核心不离“寒热阴阳”四字。辨清寒热就能以简御繁,豁然开朗。

  潘教授曾接诊患者刘某,反复口腔溃疡,舌上长泡,手足冰冷,脉弱舌淡,苔薄白微腻。病人总说自己“易上火”,一般医生临证也多辨为阴虚火旺,每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潘教授却发现,除了确系阴虚火旺证的病人外,很多病人都有寒湿、寒气、寒毒的存在,因而表面是口疮上火,实际上手足冰凉,舌象脉象也提示病人是处于阴寒内盛状态。阴盛于下,阳气必然亏虚,阴阳不调则阴寒格阳逼阳,形成虚阳浮于上、浮于外的现象,浮阳已经不能发挥正常阳气的功能,反而干扰生命活动,扰动神明则失眠,上扰咽喉则咽痒咳嗽,上浮口腔则口腔溃疡。因而清热解毒药虽可暂时缓解症状,却因药物的寒凉之性资助了阴寒,多半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潘教授的治疗从温阳化寒、引阳气下潜入手,不用“消炎解毒”的中药,几副药服下,口腔溃疡很快就消失。

  潘教授在头痛、偏头痛、风证(含震颤痉挛、瘙痒、麻痹等病)、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痛、颈椎病、中风后遗症、多种老年病、恶性肿瘤等病症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观察细致,思考缜密,坚守中医辨证思维,在纷纭复杂的症状中,能够清晰地理顺治疗的层次步骤。

  2011年,潘教授曾治疗92岁膀胱癌患者,由于病人年事太高,并伴有膀胱结石,出现尿血、尿梗阻,已经不宜放疗、化疗。经微创取石术解除梗阻后,潘教授用纯中药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出现几次大的危机,经完全采用中药治疗缓解。第一次危机是在术后血尿和体质急剧转差,几次活血止血、扶正利尿、抗癌解毒均没有疗效,以致病情不断恶化。经用大剂量红参50克煎服,病情几乎是迅速得到缓解。第二次危机是小便完全失禁,伴发浮肿。用大剂量温补肾阳方药,长达数月的小便失禁完全治愈,至今都毫无问题。第三次危机是血尿,用黄芪100克、红参20克、附子10克,连服5剂后小便转清。如今老人家已经97岁,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清醒,几年来也很少得感冒,天气好时就散步、访友,其乐融融。这例医案,潘教授总结了以正压邪、温阳益气两大法则,更强调人参、附子在扶危救困中的作用,人体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阳气的旺盛程度,参附汤回阳救逆的功效不可忽视,不应因附子有毒而畏手畏脚,怯懦保守。

  如今,潘远根教授已经退休,生活充实而雅致。中医是他的事业根脉,每周要事依旧是到中医馆坐堂,看病救人,且坚持给环卫工人免挂号费,仁爱之志,老而弥坚;闲来家中泼墨挥毫,练字作画,或是篆刻怡情,赏心悦性。六旬书翁,阅尽风云,看尽繁华,挚爱中医,老以相守,心简情坚,令人唯有羡叹,敬慕,与爱戴。


  


  潘远根教授在与患者交流。


  潘远根书法作品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