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持续创新迈向制药工业4.0
发布时间:2017-01-16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持续创新迈向制药工业4.0

——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制造”


  刘思川董事长主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启动会。

  无数次与行业前沿的精准对标,无数次与竞争对手的短兵相接,在群雄逐鹿的大输液格局下,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靠着坚韧和执着,“一战而败则再战,再战而败则三战,”辛苦鏖战,最终决胜于百战之后。正是这种千百次的磨练,才使现在的湖南科伦视商海如履平地,成为大输液领域中可以与跨国公司进行市场对话的主导力量。

  2016年,湖南科伦实现主营业收入31亿元,上缴税金1.66亿元。在实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湖南科伦是怎样做到逆势上扬的呢?

  省人大代表、32岁的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思川告诉记者,湖南科伦2016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智能制造”和“创新驱动”。

  物美价廉是消费大众对制造业的期待,企业如何将消费者的期待变成有品质的产品?唯一途径是将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导入传统的制造业。有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才能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升级,才能实现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的跨越。

  “智能时代”让制药工业“新生”

  新的“智造时代”将带来我国制造业的“新生”。新阶层人士的杰出代表、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思川认为,在工业4.0时代,制药业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不再,提高产品精密度,从制造向“智造”转变,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为此,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实施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注射剂生产与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从2016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公司的整个系统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

  “自动化改造项目将使工业企业的生产由人工方式升级为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式,打造智慧医药健康产业链,实现医药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共享、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智能化升级后,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极大提升,为公司的‘创新驱动’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加速推动产品的创新升级,进一步获得市场先机”刘思川说。

  2016年,湖南科伦成功实现了首台智能灯检机研发与应用。该设备关键在于对高性能视觉系统的应用,能通过智能视觉算法识别出液体产品中不溶性微粒并自动检出,为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装备,设备还集成了对PAC、现场总线及大量伺服系统的应用。通过美国FDA认可的KNAPP方法测试结果显示:各规格产品效能比均在110%以上,检测效果完全优于人工检测。

  “自动灯检机的使用,大大改善了公司用工数量最大的灯检环节作业现状。”刘思川介绍,原来采用传统人工检测方式时,单线单班用工数量20人以上,工人需不断的循环相同的检测动作,用眼时间长,灯检人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且产品灯检质量控制受人员情绪影响很大,不合格品漏检率波动较大。采用智能灯检机设备后,单线用工数量降至3-5名,而且人员不需要再进行长时间用眼检测,设备检测性能稳定,使产品质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2016年,湖南科伦还完成了3条自动包装生产线的整体应用。自动包装线的应用,彻底改善了以往需要人工用手重复不断的进行装箱的过程,员工劳动强度及人员需求大大降低,不但降低了大量制造环节成本,且有效降低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各工序产生混淆的几率,从而进一步保障了产品质量。

  “全部改造完成后,产品质量将更加稳定,对患者来说药品的质量更加稳定,对企业来说还降低了成本。”刘思川介绍,“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同时也带来了销售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湖南科伦是国家支持的大输液行业第一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企业,项目的成功实施必将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为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管理水平,湖南科伦公司按目前国际最新药品检验系统建设要求,建立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LIMS),将所有实验用仪器、实验室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统一互联,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满足了数据完整性要求,全面提升了实验室的分析水平和规范化管理。

  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优化上,湖南科伦也是不遗余力的进行重金投入。“MES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整合公司所有资源管理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关键一环——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有效互通。”刘思川介绍,该子项将建立工厂内部互联互通网络架构,实现工艺、生产、检验、物流等各环节之间,以及数据采集系统和监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高效协同与集成,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统一平台。

  自主创新高歌猛进


  湖南科伦捐赠灾区药品。

  外聘湖南大学教授现场培训。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湖南科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执着于技术研发与创新。”刘思川感慨地说。

  科研攻关方面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粉液双室袋的研制过程。历时八年,耗资两个多亿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液双室袋产品;有效解决临床配制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二次污染,排除高致敏性和毒性较大的药物对医护人员产生的伤害,适用于特殊环境下对伤病员的救治及提高军队卫勤保障能力等。

  “八年的艰苦奋斗,研发团队突破了重重技术壁垒,湖南科伦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粉液双室袋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们的研发团队点赞!”刘思川说。

  他介绍,粉液双室袋技术的研究涉及到了工艺研究的两大支柱,即材料学研究和设备工程学研究,要研制专用膜材、研制专用设备,其中的弱焊关键技术要经过大量的反复实验,在国内没有可供参照的技术……设计制造融合灭菌和干燥功能为一体专用灭菌器,全国首台套RFMNR-DC-7型通风干燥柜,并通过了各项GMP验证指标要求;全流程智能化无菌保障技术,确保了产品的质量。粉液双室袋项目申请相关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科技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刘思川常对管理层说,“我们不仅要干好今年,还要计划好明年,筹划好后年”。有能力进行技术的迭代和储备,就能让科伦在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中从容不迫。

  创新是引领湖南科伦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让湖南科伦处在领跑的位置。2016年湖南科伦引进了7名博士,17名硕士,组建了湖南科伦药物研究院,紧盯世界药物研究的前沿,奋力直追。研究院当年研发投入近3亿元,完成近70个产品的试验任务。多年来,湖南科伦公司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行业资源,建立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一体,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先后组建了三大省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即:“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省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容量注射剂湖南省工程实验室”。通过不断创新研究,已立项在研项目181个。

  “产品研发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向驱动,是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刘思川表示,湖南科伦对未来市场的快速增长充满信心。

  

  生产线应用机器人对产品进行转移,避免了人员操作对无菌生产环境的影响,提高了产品无菌保障水平。

  生产线应用自动装箱对产品进行装箱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怀揣“工匠精神”

  逐梦“智能制造”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需要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而数字化和工匠的结合符合现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数字工匠’将成为未来中国智能制造的中流砥柱。”刘思川在接受湘声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工业与互联两个时代关键词的叠加,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湖南科伦尤其需要提倡推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更加注重专业,更加注重精益求精,培育这种工匠精神,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工匠精神”,这意味着把精益生产提到了战略高度。如果说品质生活是人类在工业时代的终极追求之一,那么精益生产则是制造领域的目标,而工业4.0是来成就精益生产的。

  精益生产不但体现在管理的宏观体系上,更体现在具体的管理细节上。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湖南科伦公司一直在对标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管理。现在,这种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到管理层的思维深处,变成了一种工作的自觉。大到公司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小到流水现场的某个标准动作,每一处体现了管理层精益思维的运用。

  要打造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就要适应未来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要求。最近几年,湖南科伦持续投入近千万元,加大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设计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员工进行了轮训,年度培训员工四万人次,被员工称为“公司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培训”。

  湘声报记者在湖南科伦公司行政部提供的一份表格中看到,培训内容和课程安排涉及到公司所属几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培训方式采取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形式,大多是邀请国内名师专家来授课;时间安排上贯彻全年,几乎每周都有课程,全年没有断档期。同时,为了强化培训效果,湖南科伦还安排员工走出去“对标学习”,分别到国内外的行业标杆企业学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人。”刘思川说,尽管智能制造能减少企业的用工,但我们反而更需要人才,尤其是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术人才。

  怀揣“工匠精神”,逐梦“智能制造”。未来五年,湖南科伦将新增投资20-30亿元,新建16条生产线,开发新药30个以上。目前,投资2亿元的湖南科伦研究院中试车间已破土动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建成。目前已立项研发的重大药物品种陆续上市后,湖南科伦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30亿元。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