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脱贫?
资源匮乏地区的扶贫工作如何开展?
如何建立扶贫长效机制,防止脱贫再返贫?
当前产业扶贫工作中最现实、最迫切的“三大难题”,在作为资源型城市、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娄底市娄星区,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
向下深耕,实现土里掘金。向天借网,推动电商扶贫——娄星区政协给出了药方。恰巧,该区两家代表性农业电商企业均为政协委员企业。于是,一场由政协组织引导启动的“电商+扶贫”生动实践就此展开。
土里掘金和网上掘金在贫困乡村携手共进,一场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技术革命和思维革命由此生发,一条兼具地方特色和推广价值的产业脱贫新路子也逐渐成形。
产销两端无缝链接的成功实验
半山腰的一座土坯房前,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正在摸索着纳鞋底,经过这里的李雄武眼前一亮:近20年不见的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原来还未失传。
手工布鞋是块金子还是棵草,李雄武决定带到自己经营的“湘村万乐”电商平台上试试。结果出人意料地好,如今老人家带着两位贫困家庭妇女做鞋,150元一双的价格不算低,却一直供不应求。
今年9月,“湘村万乐”发布了一条信息,高价求购贫困户田里的稻草。稻草也有人买?原来,是城区一家田园主题餐厅开业,急需稻草做装饰。
千层底布鞋、手工棕扇、土黄豆,还有农户家里的几只鸡和蛋、几把豆角——不管是多么“高冷”的产品,都在触“电” 后变热。
李雄武甚至在朋友圈写到:贫困户并不缺乏产品,贫穷实质上是可靠的销路和技术跟踪的稀缺。
正是看到电商无缝对接生产和消费两端的优势,娄星区政协在启动本届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之初,就开始探索电商+扶贫模式。
去年年底,新任娄星区政协委员、新农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雄武在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发言,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建议。
能不能走“互联网+扶贫”的路子?一散会,区政协主席刘中生就将李雄武请到了办公室,动员他投身精准扶贫。
今年春天,区政协进驻水洞底镇留坦村开展帮扶工作后,邀请李雄武和他的电商平台参与,并推动“湘村万乐”和区扶贫办接洽,进行深度合作。
李雄武由此开启了电商平台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之路。5月,他创办了当地第一家精准扶贫在线商城“湘村万乐”,不久后,又将稳定经营了2年的“新农村”电商平台并入其中。“如今,商城销售的农产品80%来自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因为参与扶贫,“湘村万乐”客户急剧增多,影响迅速扩大。“几乎没有哪个村子不知道我们的,湘村万乐很快成为贫困村、贫困户、村干部、扶贫队耳熟能详的品牌。”
在区政协的悉心指导下,“湘村万乐”在平台上建立了3个模块,创造性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贫困地图”模块对贫困户进行地图定位,点击图标,该户人家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脱贫计划以及农产品生产情况一目了然。通过“电子商城” 模块,消费者可以预定或采购农副产品,配送由“湘村万乐”统一进行。购销行为完成后,相关数据进入“脱贫指数” 模块,自动生成每个贫困户脱贫指数。
截止7月底,娄星区已有1170户贫困户入住“湘村万乐”平台,占全区总数的三分之一。
“非常有效!”区扶贫办副主任邹雄枫表示,“湘村万乐”已成长为一支很重要的扶贫力量。
政协组织和电商、贫困户的深度交流
区政协到留坦驻村扶贫后,刘中生提出了两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留坦村短期内不宜发展“大户”。在缺乏人才和技术保障的背景下推广规模养殖,一旦发生传染病或肉贱伤农,规避风险的难度势必放大。
扶贫工作队不宜大包大揽农产品销售。给钱给物、包运包销只能解一时之困,要力求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帮助留坦真正断穷根、开富源。
刘中生的这些判断,基于对村情民情的深透了解。留坦地处娄星和涟源交界处,山高路陡,水资源匮乏,当地流传着“辛苦干一年,挣个油盐钱”的顺口溜。
更糟糕的是,留坦村缺少发展产业的能人,“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的模式难以推行。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弱鸟也能先飞、至贫也能先富。刘中生的意见得到了广泛认可,留坦决定在全村推行“1211”套餐式家庭养殖产业,即1户人饲养2头猪或1头牛、100只鸡鸭,年底收入超过1万元。
区政协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湘村万乐 ”土货进城、点对点购销的运营方向高度契合,两者的合作深入而愉快。
8月24日,”湘村万乐 ”发布800斤本地黄豆的求购消息,很快,区政协扶贫工作队挨家挨户收集到了600多斤,留坦村今年生产的黄豆一举售空。
经过磨合,留坦村形成了“帮扶工作队免费提供种苗、饲料和技术培训——电商平台建立精准到户的网上商城——双方共同帮销农产品”的扶贫工作链。区政协副主席王文成、聂永红、童松闾在挂点帮扶村进行了成功复制,并在全区绝大部分扶贫村推广。
扶贫工作队还谋划着在村里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推动“草根”创业。“相信随着扶贫的推进、产业的发展,脱贫纯靠外力、贫困户‘拉手能站、撒手就摊’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
目前,留坦村的安全饮水工程、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光伏发电、通组公路等项目即将完工,贫困人口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整体脱贫,留坦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也将摘除。
资源极度匮乏村落的逆袭之路
位于娄星区最南端的万宝镇砂罐铺村,正在抓紧建设“城水村调”工程。
“就要喝到城里的自来水了,我们享了一回城市支援农村的福。”村民们笑容中有着无奈。
进入秋冬干旱,这座3500多人口的村庄,连村民喝水都成了难题,更别说农作物灌溉了。
“最多的时候,曾有7家煤矿同时开采。”村支书邹军辉一说起这个就叹息。这座昔日以煤炭开采为主的村庄,在落后小煤矿叫停后,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而且由于采煤造成的采空区地表沉降,村里的水源也干涸了。
这样一个被认为“没有发展空间”的村庄,如何脱贫致富?
今年5月,按照娄星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常委+委员(企业)”的助力脱贫攻坚模式,区政协副主席周群义、常委彭世雄、委员郭国辉和对口帮扶的区贸促会联合开展扶贫工作。
找准路子,扶贫压力变动力。郭国辉请来了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细细研究“种什么”的问题。
“仍有土里掘金的潜力。”专家们得出了可以种植高附加值花木和蔬菜的结论,建议发展滴灌农业、绿色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需要科技的支撑。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和郭国辉协调下,村里和湖南农大进行了长期技术服务签约,并成立了绿康农业合作社。
砂罐铺村其实已不再适合种水稻,但村民的路径依赖尚未破除。在一次村民座谈会上,大伙儿直言:“粮食种了还能供应自家,蔬菜花木卖不出去咋办?”“菜烂在地里无人收的事儿,我们见的可不少。”
“尽管种,种多少收多少。我还能保证,明天采摘收割,今天就给你卖出去。”郭国辉底气十足。
郭国辉的底气,来自他创办的互联网企业。作为娄底市首家生鲜电商平台,“百蔬园”目前在20多个小区建立了E-BOX智能保鲜取菜柜,与其他店铺合作设立了116处小区取菜点,堪称娄底市最大的网上“菜篮子”。
“百蔬园”不仅销售与合作社共建的10多个蔬菜肉禽基地的现成产品,而且引入了预售、溯源模式:“客户可以在牛犊阶段就预订,并通过手机APP跟踪查看它的饲养和成长情况。”
响应区政协委员企业要深度参与扶贫的号召,郭国辉在砂罐铺村流转土地200亩,打算以此为示范,在全村进行成片开发和规模化种植。
精准制导破解“插花式”贫困的有益探索
5月8日,万宝镇大树村桑葚节开幕。门口排出了几百米的车龙,上千人来采摘品尝,体验了一把“都市农夫”的乐趣。
大树村是娄星区政协的另一个驻村帮扶点。它靠近城郊,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贫困户零星分散,属典型的“插花式”贫困地区。
“立足优势,加强产业支撑,提升扶贫质效,以更细更深的绣花功夫攻克插花式贫困。”刘中生对区政协驻村工作队提出要求。
扶贫队一方面促进基地与电商平台联姻,推广基地的采摘体验活动,在娄底城区初步形成了“摘桑葚去大树村”的品牌影响。
另一方面促进贫困户与基地的黏合。通过推动贫困户到桑葚、牛蛙基地就业,以及贫困户入股基地等模式,力求让每一个贫困户不掉队。
如今,区政协“定位特色产业,依托种养基地,带动城郊周末休闲旅游业”的扶贫思路在大树村已展现成效。
“我们村没有企业,没有矿产,没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但有丰富的黑山羊养殖经验,更有绿水青山,这些就是宝藏。”区政协副主席李志鸿挂点帮扶水洞底镇腾跃村后,和区城乡投扶贫工作队一道,确定了打造“一村一品”,大力推进黑山羊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养殖的思路。
目前,李志鸿和工作队发动村民改良原有的湘中黑山羊,准备成立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并注册“金鸡岩”商标,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互联网让农产品走俏、土特产成金的故事在两个村不断续写。在电商平台的宣传推介下,今年大树村近200亩地的桑葚果在一周内销售一空。村民生产的“老邓牌”酱豆子,登上“湘村万乐 ”商城后,很快实现了销量翻番。腾跃村黑山羊良种还未购进,便先和“百蔬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建好了销售渠道。
“百蔬园” “湘村万乐 ”参与精准扶贫后,娄星区政协充分发挥智力密集、联系面广的优势,多次组织委员调研考察,为推动电商扶贫和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根据“百蔬园”着重规模化生产,拥有大面积种植基地、先进的生鲜物流技术的特点,刘中生建议企业走出湖南、放眼全国谋发展。
经区政协搭桥引路,郭国辉带领团队前往广州、佛山推广“路演”,通过当地娄底商会打开外销的口子。同时,还形成了打造南菜北调、北菜南下网上营销新格局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