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创新跨越新发展——细数“十二五”湖南发展中的科技力量
发布时间:2017-01-14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2016年11月15日,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到,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

  2016年11月9日,省委副书记、时任代省长许达哲在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时表示,要真正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6年12月28日召开的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坚持创新引领”、“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湖南创造’升级”得到重点关注……

  科技创新正成为湖南“十三五”快速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回首“十二五”,湖南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由全国第15位升至第11位,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由全国第24位升至第18位,全省专利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十强,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51%提高到53.2%,取得超级机算机、超级杂交稻、超高速列车、磁浮技术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高新技术产值高速增长……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湖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湖湘大地在科技创新的催化下日新月异。下面,就随湘声报一起细数“十二五”期间给湖南带来重大变化的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

  驱动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

  2015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51%提高到53.2%,五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4.05万元/年人提高至7.17万元/年人,五年提高77.04%。

  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增速始终保持比全国高3—1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五年居全国前十,并培育形成了机械、轻工、食品、电子信息、石化、有色金属、冶金、建材和电力9大千亿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128.82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7%。占GDP的比重由12.3%增加到21.1%,提升增幅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新企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2168家,比2010年增加1140家,增长110.9%,产值过亿元和过10亿元企业分别达1111家和73家。高新基础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达到5.03亿元,比2010年提高1.47亿元,是2010年的1.4倍,规模年均扩大7.1%。骨干企业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产品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额占比分别为96.6%、96.4%和97.0%。

  高新园区的核心载体作用凸显

  “十二五”期间,湖南新增国家级高新园区2家(共6家),省级高新园区9家。2015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益阳和郴州6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2070.90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3.8%。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先后迈入千亿园区行列,其中长沙高新区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高新区第16位,创新能力居第10位。

  科技创新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工作无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44%。围绕保障粮油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对超级杂交稻、优质水稻、玉米、高粱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选育、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研究。超级杂交稻百亩连片亩产连续五年增长,2015年突破1067.5公斤,创造了大面积种植水稻平均亩产世界新纪录。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建和完善了“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黑茶加工等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4个。2015年8月,环洞庭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成功获批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目前我省已经建成了包括1个环洞庭湖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1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1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较为完整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信息化服务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我省获批国家首批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按照“百万农户”和“万家企业”两大功能定位建设了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了12396科技服务热线,开发了十大主导产业全省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1560个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实现全省县(市)区全覆盖,形成了“一体两翼”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平台运行以来注册用户5.76万个,月均访问量17万次,共受理网络、电话咨询1.6万次,为全省1000多个村建立了网页,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

  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保障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围绕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土壤修复、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突破并推广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工业锅炉及炉窑烟气排放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2015年,全省综合能耗产出率由2010年的8.45元/千克提高至13.45元/千克;环境污染指数由2010年的92.49%降低到85.8%;江河水系Ⅲ类水质以上省控断面比例由2010年的90.8%提高到96.9%;14个地级城市(含吉首)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2010年的85.9%提高到91.1%。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医疗示范基地建设,并构建形成了由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5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9个临床医疗示范基地组成的覆盖全省的临床医学协同创新及应用网络。实施重大疾病协同防治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衰老与退行性疾病、代谢与消化系疾病、妇儿多发疾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等严重影响我省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诊疗技术的协同创新,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规范诊疗技术和通过创新研究和成果普及推广。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新认定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5家(共8家),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30家,初步形成了主题明确、层次分明、空间分布合理的试验区发展体系。试验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大量有益尝试,如郴州资兴的“生态经济”、郴州永兴的“循环经济”、长沙望城区的“特色小城镇”、株洲石峰区的“绿色转型”等。资兴市成为全国13家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之一。

  科技创新

  支撑扶贫脱贫精准发力

  

  科技扶贫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出台《湖南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科技扶贫“七个一”工程:帮助51个贫困县每个县培育形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扶持100家科技扶贫示范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题;加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工作,为每个贫困村联系1名科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支持每个县建设1个以上重点农村星创天地和企业孵化器;支持每个贫困县建立1个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培训10000名乡土技术骨干;组织实施100项以上使用专利技术在贫困地区推广。

  科技扶贫的投入不断加大

  加大全省科技资金向湘西等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设立湘西科技开发专项和精准扶贫专项,实现了51个贫困县科技资金全覆盖及支持大湘西地区的科技投入“五连增”,总资金由2011年的2600万元增加到7500万元,湘西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600万元增加到1850万元。启动实施中药材精纯扶贫科技创新专项,联合省扶贫办、省卫计委、省经信委共同支持贫困落后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投入科技资金185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2亿余元。

  

  科技扶贫的智力支持不断增强

  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选派4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撬动创新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汇集,激活了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启动实施“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行动,安排资金5300多万元,支持1677人次的“三区”科技人才带着资金和项目,下沉到基层和贫困农村,发展扶贫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