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山乡有群领头雁,助力脱贫攻坚中的湘西州政协委员故事
发布时间:2016-09-02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保靖县水田河镇中心村的一栏栏竹鼠,葫芦镇大岩村的一坡坡茶园;吉首市河西镇边城醋业公司的一排排大缸;花垣县花垣镇接溪村的一群群黄牛……这一幕幕,是湘西州各级政协委员助力脱贫攻坚“大戏”中的几个精彩场景。


  与贫困户结亲,下田间地头调研,帮助制定脱贫举措、落实项目、捐献物资、谋划销路……今年1-8月,全州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一线扎实推动精准扶贫,积极落实“三个一”扶贫行动,帮助1481户增收,帮助兜底849户,资助贫困学生1547名,帮助农民1508人就业,转移就业3241人,累计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等项目4200个,投入资金2700万元,极大调动了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切实增强了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


  “实现精准产业定位,以精度来推动力度,是政协委员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多年的实践,湘西州政协主席龙德忠有着一条清晰的助力脱贫攻坚路径: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形成品牌与规模,激发农民的致富内生动力,由此对资本、人才产生吸引力,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


  在这条路上,住湘西州省政协委员刘小刚、湘西州政协常委严德忠、保靖县政协委员龙现英堪称表率。


  “厅级队长”刘小刚


  以“小切口”博得大格局


  州政协把全力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履职重点,注重顶层设计,领导率先垂范,积极探索政协委员落实“三个一”扶贫行动的模式。


  省政协委员、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州委主委刘小刚深入保靖县水田河镇中心村创办扶贫“试验田”,并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被村民称为“级别最高”的村扶贫队长。一年多来,他先后17次入村到户,被村民称为“下村最勤”的州领导。


  中心村山高路远、田土稀少,年人均纯收入才2100元。其中地处偏僻的3个村民小组,不通自来水和公路,被称为保靖县的“西伯利亚”。


  在刘小刚的带领下,工作队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起早贪黑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对全村农户的上门走访,制定了扶贫工作6年长期规划和3年中期规划及当年计划,激发了村民们的发展积极性。


  根据高寒山区的实际,工作队精心选择了茶叶、竹鼠、山羊、黄牛、土鸡等作为支柱产业,通过引导成立养殖合作社、提供5000元竹鼠种苗资金、开展技术培训等,帮助村民实现养殖规模翻番。201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人均增加700多元。


  刘小刚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向元焦一家, 2015年山羊出栏110多只,收入12多万元。结对的另一户谭碧卫家,在刘小刚的帮扶下,去年养殖土鸡500多只,收入4万元,今年养殖绿壳蛋鸡1500只,现长势喜人。


  建设村部大楼、村文化广场及“挑葱会”文化旅游中心,修建中心小学塑胶跑道、标准球场,实施民生工程和4G宽带网全覆盖……一年多来,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等总投入达1250多万元。90多岁老党员梁家智感慨说:“这样情洒苗乡的工作队真少见!”


  “做好扶贫开发顶层设计,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选择合理帮扶路径。”刘小刚认为,要激活沉淀在农村的经济资源,对农村的产业进行系统性改造,才能为贫困地区赢得长足发展。


  “牛人”严德忠


  让老百姓赶着黄牛脱贫


  给花垣县花垣镇接溪村脱贫致富带来希望的,是“湘西黄牛司令” “武陵牛王”严德忠。


  今年51岁的严德忠,是湘西州政协常委、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德农牧业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按照“典型示范、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协调推进”的原则,通过家庭农场、村级合作社参股、散户整合等模式,结合精准扶贫助推湘西黄牛产业全面发展,促进了山区贫困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探索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按照统一检疫防控、统一科学选育配种、统一饲养标准等‘六个统一’的管理要求,把牛交给2000多农户养殖,每年按每头4000元的标准付养殖费。如果母牛生牛犊,养牛户养半年再交给公司,公司再付养殖费2000元。”严德忠说,仅此一项,每年即可让养殖户增加收入1500多万元。


  “让农民赶着黄牛奔小康。”严德忠认为,扶贫一定要想法子、找路子,单凭提供资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将输血变为造血,从产业发展上给予扶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德农牧业驻点帮扶花垣镇接溪村后,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27人,去年已脱贫30户130人,今年预计脱贫53户197人。带动周边近万农村人口脱贫致富。严德忠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可复制、易推广,正在成为助力精准扶贫、惠农利民的样板。


  “茶女”龙现英


  “大家富了才喊富”


  49岁的保靖县政协委员龙现英,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岩村的致富领头雁”。她的事迹搬上了舞台,成为全州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


  “一两黄金一两茶。”如今,大岩村的茶园一片郁郁葱葱。这些茶树进入盛产期后,每年可以产茶3000斤,收入150万元左右。


  2001年前,大岩村是葫芦镇有名的穷山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主要经济来源靠打工和种田。 2002年,担任村妇女主任的龙现英带头种植了5亩黄金茶,通过精心培管,2005年这5亩黄金茶开始有所收益,当年就创造纯利润2万元,亩净产值达到4000元。龙现英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喊富。”龙现英说,发展黄金茶产业之初,她就号召和带领广大农户开发黄金茶。如今大岩村村民几乎都种上黄金茶,茶农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4500元。


  随着茶叶产量越来越大,茶叶加工和销售成了大家最担心的事。龙现英购置了茶叶加工设备,组织156户茶农成立了茶业合作社,并组建了茶叶公司就近收购鲜叶,解决了茶农的茶叶加工和销售问题。


  精准扶贫,发展产业是关键,只有通过精准发展产业,才能彻底脱贫、长富久富。如今的大岩村正乘茶叶之舟,在龙现英“掌舵”下,驶向小康彼岸。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