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昌
我接触到湘声报,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我由一名农村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应聘到嘉禾县文化馆做文学专干。到了两千年,又借调到县政协主编文史专辑。这期间,我最喜欢读的是湘声报副刊,并开始尝试给它投稿。
我有一本湘声报见报剪贴册,里面的11篇文章,大多是文史稿,也有漫画。我手头还保存着2004年2月19日、2005年1月13日的两份湘声报,上面刊登了我写的《鲁迅与梁实秋论“褒贬”》、《一幅鲜为人知的老漫画》两篇文章,都发在“芙蓉”版,责编是黎清芳。
2006年8月,我在县政协的编务合同期满,便只身南下,投靠在广东创业的儿子,客居在广东中山市。至此,便终断了湘声报的投稿。身处异乡,只有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才返乡祭祖,且来去匆匆。屈指算来,与湘声报缘断,不觉已有了10来个年头。
今年清明返乡,听文友说,嘉禾县政协领导班子换届,新任政协主席何翔凤十分重视宣教及文史工作,对在湘声报、文史博览发表文章的作者,给予奖励。写作当然不是为了物质奖励,但我作为县政协文史研究会的会员,他的提醒倒让我觉得应该给家乡的报纸写点什么。于是,我到县政协抄了湘声报副刊版的投稿邮箱,与湘声报再续前缘。
之后,我投给湘声报《我与<郁达夫诗词>的出版擦肩而过》一文。很快“钩沉”版责编向继东给我打来电话,说稿件留用。他还说,他对我有印象,早年曾在他的版面用过稿,嘱我继续给他提供稿件。真不敢相信,电话里这位我久仰大名的湘声报资深编辑,竟然还记得10多年前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我深受感动,一连给他写了4篇稿件,都一一刊登了出来,没有一篇落下。
作为湘声报的品牌副刊,“钩沉”版曾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虽然是地方报纸的副刊,品味却相当高,“以其风骨和品质,足以奠定其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傅国涌语),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地域的界线。著名学者朱正戏言,这个版面不是“地方军”,而是“中央军”。中国史学界、杂文界的重量级作者,几乎都曾在这个版面发表过文章。
如今,改版后的“钩沉”版,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将延续与湘声报的这份读者与作者的情缘,为她多撰写有史料价值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