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双初
时光宛若溪水匆匆而过,转眼,我们告别英家村已有3年多,往事仍历历在目。2013年春节前夕,2年扶贫期满,我和几名工作队员来到村里,既慰问困难群众,也是跟村民告别。
2011年,受组织派遣,由县教育部门牵头的几家单位来到英家村开展组建扶贫工作,我担任工作组组长。英家村是安化县一个典型的偏远山区村,远看山连山,走近是高山,资水一级支流洢水的一条小支流——滔溪,便自此发源。清澈的溪水如同村民的眼眸,是那么纯净,又那么期待,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对于农村,我不陌生,自己出身农村,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也知道群众最盼望什么。为此,我对扶贫工作确定了几条要求:一定要扶在点子上,绝不搞形式主义;撤队的时候,一定不给村上留包袱,最好是留点钱。2年后,我们为村里修了路,通了水,架了灯,改变了村小的面貌,带动的项目总投入不下800万元,还留下了20余万元现金。
告别的这一天,我们又在村里走了走。
英家村有个教学点,这是当初我主动选择在该村扶贫的重要理由。作为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扶贫者,即使不来扶贫,也有义务把保留下来的教学点建设好,为村民子女就近入学创造良好的条件。2年里,我们为学校硬化了操坪,装上了标准篮球架,改造了厕所,维修粉刷了围墙,添置了现代教学设备;还从文化部门争取了一个农家书屋项目,配置图书5000多册。不少村民说,学校的条件好了,就没必要把孩子送到外面去读书了。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很欣慰。
英家村是2008年由当时的英家、林丰、沙坪、五龙等4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我们到村上时,经过这里的柘湘公路和滔溪至英家的公路已经硬化,但村中心地带通往原来几个村的路况却很不好,它们或蜿蜒在高山悬崖间,或穿行在深幽的峡谷里,坑坑洼洼,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和安全。硬化这几条路,成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最终完成了五六公里的道路硬化。同时,规划外的五六公里路也提前进入了下一年度政府通畅工程的笼子。在如此崇山峻岭的地方,能走上坦途,村民们说,真是连做梦都没有想到。
这一条条公路像一条条纽带,连通了山外广阔的天地,也在我们心中铺设了一道道友情的彩虹。
刚到村里时,我们发现,这滔溪的发源地竟还有一部分村民存在饮水困难。每到秋冬时节,沙坪几个组的部分村民往往需要靠挑水过日子,日常生活极为不便。为此,我们筹资20万元,为村民集中修建了一个水塔,把水从远处的山涧引来,通向各家各户。站在位于柘湘公路边一个山头的水塔下仰望,我感慨万千,这是我们最温暖的收获,也将永远滋润村民的心田……
平心而论,如果说两年中我们做了几件事,那都是几位憨厚的村干部具体落实的,也是不少领导和相关部门关怀的结果。村干部们拿着很少的报酬,放下家务事,牺牲自己挣钱的时间,默默付出着。特别是村民选举出来的村支书罗大姐,一位朴素的农村妇女,为村上的事可谓操碎了心,暗地里也不知流了多少泪。但她坚持走了过来,办成了事,也在村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信。
原本我们是不准备在村部吃晚饭的,哪知罗大姐无论如何都不答应,“为什么不吃饭?你这样说,我心都凉了”“你要让我的泪水藏在心里,不要流在脸上,一定要吃哦!”是的,应当吃顿饭。从农村出来的人都了解农村的习俗,吃饭往往是群众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不能扫他们的兴。
晚饭是丰盛的,全是地道的农家菜,但有一个经常吃的白萝卜没有上餐桌。一问原由,村民们说,萝卜表皮光秃,被当地群众喻为一无所有,如果上了这道菜,怕我们被误会这两年什么事也没干。多朴实的父老乡亲!
临别时,罗大姐早已泪水涟涟。她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再三叮嘱,“今后如果路过,一定要记得来村里,因为这里有你们的亲人。”
记住了,支书大姐,我们会来的,英家村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有着我们今生难以割舍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