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灶屋里的乡愁
发布时间:2017-02-22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万家灯火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牵起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

  有家就有灶,有灶便有年。在偏远的山村,那并不宽敞的灶屋里,总会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过去,农村的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好,只有到了过年,才有好菜吃。所以,小时候,我特别渴望过年。每到过年,就与弟妹坐在灶屋里,看着母亲杀鸡炖肉,等着馋嘴的年夜饭。

  老家的灶屋,就是家中的厨房。一个泥土筑成的灶,位于偏檐屋中央。灶上摆放着三个大铁锅,一个用来煮饭,一个用来炒菜,一个用来煮猪食。在炒菜和煮饭的两个铁锅之间,砌有一个用来热水的圆锅。土灶的前方,堆放着柴火、吹火筒和铁夹。灶的旁边有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锅碗瓢盆酱醋茶。

  老家的灶屋虽然简陋,但时常让我想起。因为在这里,我不仅能品尝到当时心中的“美味佳肴”,还得到了许多终生受益的教诲。

  我的老家地处偏远,经济并不活跃。三兄妹读书,让贫苦的家庭更加窘迫。那些年,母亲辛苦劳作,喂了不少猪,全部卖掉换成了来年的学费。有好几年,家里没有杀猪过年。家中过年吃的猪肉,都是邻居送来的,日子过得特别艰难。

  人穷志不短,是母亲的性格。那些年的大年三十,母亲就给家人讲励志故事。有个故事至今没有忘记。故事的主人公是吕蒙正,少年时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有一次过年,他向屠户赊了一个猪头。当猪头煮熟时,另外一个有钱人要买,结果屠户将煮熟的猪头拿走了。吕蒙正作诗一首:人家有年我无年,煮熟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风转,朝朝日日好过年。后来,吕蒙正发奋读书中了状元……

  母亲当年在灶屋里讲的励志故事,成了我们家人走出困境的“心灵鸡汤”。还有很多为人处世的故事,让我们终生受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惠民政策,如和煦阳光普照大地。偏远山区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家中做饭炒菜,纷纷用起了电和天然气,很少烧柴了。农村中先富起来的人,纷纷建起了小洋楼,有了新式厨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童年的“老式灶屋”,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了。

  今年春节回家,我坐在灶屋里,边烧火边陪着父母拉家常,重温过去故事,盘点旧年生活,分享当下幸福,憧憬来年美好。

  生活幸福,乡愁犹记。老家的灶屋,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乡愁,也成了我心中“年”的特殊符号。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