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四季-大雪
悦读《新华字典》
.
2016年12月29日下午,我在接受湘声报独家采访时说:“溆浦籍的舒新城老师主持编纂的《辞海》让我受益匪浅。我甚至想,退休以后,能不能每天坚持读一页《辞海》,力争到一百岁前通读一遍《辞海》?!”一些朋友看了这段话以后,很好奇我为何会有这种“不合时宜”的想法?
其实,我并不是不知道读词(字)典是枯燥的,也曾有切身体会。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作为第一届考生考入邵阳师专。那时谈恋爱有点忘乎所以,居然在未来的岳父面前把小鼹(yǎn)鼠读成了小ān鼠。小学虽未毕业却识字上万的岳父不动声色地轻声说了句“是yǎn鼠吧?”,令我当场红成了关公脸。
回校后,我下决心通读《新华字典》。为了锻炼记忆力和文字基本功,我坚持每天撕下一页《新华字典》,并随身携带用于背诵。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词汇量增加了。那段时间,身边有同学遇到不认识或没把握的字和词来问我,一般我都能说出来。可以说,《新华字典》是我年轻时结下的好朋友。
如今,我案头使用的已经是最新的,也就是第11版《新华字典》(双色本),是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6月出版,2016年3月第62次印刷的。的确,这只是一本小小的工具书,但它却是中国故事最多的工具书之一。
周恩来总理生前非常关心《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工作,曾亲订《新华字典》的修订原则,要求以1965年没有公开发行的版本为基础,不要大改。周总理的关怀直接而具体,甚至具体到某个条目的修改。比如,“役”字字条里原来有“劳役,兵役”的义项,修订小组担心两者并提可能让人从服兵役联想到“苦役”,就删去了“兵役”。结果周总理看完稿子后认为服兵役是积极的,没必要删去,这才保留了“兵役”。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周恩来总理逝世已经41年了,抚今追昔,此时此刻,翻阅《新华字典》,让人百感交集。
讲《新华字典》的故事,绕不开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老师。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北大中文系第一任主任的魏建功在叶圣陶的邀请下出任出版总署新华辞书社社长,主编《新华字典》。从1950年7月启动这项工程,至1953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历时三年多,数易其稿。初稿完成后,叶圣陶认为“唯不免偏于专家观点,以供一般人应用,或嫌其繁琐而不明快”。于是魏建功等人又反复征求专家、读者的意见,作了进一步修订。1957年后,《新华字典》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几十年来历经十余次修订,数百次重印,发行量累计达 5.6亿多册。
2016年4月1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协会宣布,《新华字典》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虽然《新华字典》获此殊荣,但它的编撰者们始终是“无名英雄”,无论是叶圣陶、邵荃麟、魏建功、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等语言界泰斗,还是王力、游国恩、袁家骅、周一良等大家学者,都曾默默地为字典中的条目进行校审比对。2016年12月29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并向为这两项重大文化工程付出大量心血的广大专家学者及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慰问。”总书记的慰问告诉我们,这些“无名英雄”不应该也不会被历史和人民遗忘。
在几十年修订重印的过程中,《新华字典》始终保持着严肃缜密和与时俱进的作风。它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版收录8000多个汉字递增到第十一版收入1.3万多个汉字,每一次修订都体现了时代特色。譬如最新版的《新华字典》收录了“房奴”、“晒工资”、“秀场”、“学历门”等网络热词;同时,随着英语的普及,“拜拜”成为告别时的常用语,《新华字典》就增加了“拜”的新读音bái。当然,一些争议也因之而来。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是汉语言不断蓬勃发展的生命活力所在。我们大可不必用“九斤老太”的眼光去刻薄地挖苦如潮水般涌来的新鲜字词,而应该以宽博包容的心态静候时间的裁判。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已经能在手机等现代化的工具中用到电子版的《新华字典》,还有各种网络百科来补充和丰富它。但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地热爱它,悦读它。因为,《新华字典》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文人学士的严谨治学态度,蕴藏着我们对中华语言文化的热爱。读《新华字典》,读《现代汉语词典》,读《辞海》,其实是我们向母语致敬的一种仪式。
写于丙申大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