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做一个好编辑不容易
发布时间:2017-01-24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向继东


   

  转眼间,湘声报30周岁了。人,三十而立;作为一张报纸,也许不可套用。我很幸运,参与了第一期湘声报的创办。有时我想,如果没有湘声报的改名、扩版,也许我还在大湘西的那个小县城里谋生,踽踽独行。

  年近不惑时,我来到湘声报编副刊,一编就是20多年;除了用真名,还用 “季东”“胡可”等化名编版面。上世纪90年代末,副刊在圈内编出了影响,李锐、龚育之、王元化、吴祖光、邵燕祥等名流都曾给副刊题写过刊名,但当时的老总觉得“曲高和寡”,副刊版一度被改革了。后来换了老总,时间大概是2000年吧,新任老总征询我的意见,我说:“只要按我们既定的编辑思路坚持去做,肯定会有读者的。我的理想是,过若干年后有人研究中国报纸副刊,湘声报也能进入研究者视野。”当时自己这么说,绝没有想到4年后,居然有人在国家核心期刊《社会科学论坛》 2004年第7期发表《向继东和<湘声报>“文化·沧桑”副刊——兼说影响过中国历史的副刊》,全文8000多字。该文把湘声报副刊和当年大公报副刊相类比。其实,这哪能相提并论?究其原因,恐怕是当时的报纸副刊确实让人失望吧。如今在这里提及,不是张扬个人功德,而是提醒湘声报团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拥有的过去!

  大约2010年,《青年记者》杂志主编约我写稿,他策划了一个“今天我们怎样做编辑”的专题,嘱我一定写一篇。我那篇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10多年前,我从地方史志部门进入媒体界,开始做副刊编辑。多年日积月累,心得有一些,经验教训倒也不少。我的感受是:要做一个好的编辑真不容易。

  我编辑的版面,差不多每期都有一篇主打文章,然后围绕主打文章组织版面。要是其中某一篇主要文章被毙掉了,或是删得“惨不忍睹”,那我一定会推倒发稿计划,重新组版。因为我觉得,一个版面就像一桌酒席,要是撤下一道菜,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菜肴的搭配组合。因此,我编的版面拥有一批固定的读者,要是偶然被广告什么的挤占了,大都会有热心读者打来电话,问这期为什么没有副刊。

  我编的副刊常发些杂文、读书和文史随笔之类。对稿件的取舍,我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无论何种写法或表现形式,首先要看其价值判断是否离谱。离谱了,再漂亮的文字,再动听的吆喝,我也懒得理它。因为有些“对”与“错”,是黑白分明的,狡辩不得。譬如,明明是个大红色,你说是粉红,或说是土红,或说红中带点橙黄……也就让你说去;如果你硬说那是黑的,叫我怎么去接受?当然,中国报刊这么多,别人用不用我管不着,而我则坚守自己不做糊涂编辑的底线。

  我曾说:“没有好杂文不要错怪杂文作者和杂文编辑。因为最好的杂文是那些没有刊布出来的。”其实,作为一个真正的好编辑,当然不是动辄使用生杀权,而是有妙手回春之力:往往不能刊布的文字,经他捣鼓几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可惜,自己不是这样的好编辑,职业生涯中不知毙掉多少妙文。有位著名的老编辑说过:“大编辑不改稿,小编辑大改稿。”大概,我太想做“大编辑”了,结果适得其反,终不成器……

  人生易老,转瞬自己退休了。如今我虽客居南方一隅,但仍然关注着这份报纸,每周总是在网上打开湘声报网页,祈望从中捕捉到令人欣慰的湘土气息。

  作为一个报人,我用心爱过这份报纸,而且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了。然而让我始终无法释怀的,就是不能和大家一起把这份报纸办得更好……

  这段报人生活是我人生的财富。也许我以后会写成回忆,点点滴滴,记下自己曾经的坚守和追求,当然还有无奈和苟且。

  但愿湘声报越办越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