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欧阳斌:悦读《长征组歌》
发布时间:2016-12-02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长征组歌》剧照。手机抓拍。)


  2016年10月18日晚,我在湖南大剧院参加湖南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时,再次全身心地聆听了大型交响合唱《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是由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将军所作组诗谱曲的声乐组歌。肖华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为了真实地概括这一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性事件,艺术地再现这一事件的主体——长征的领导者、组织者、参加者的英雄性格和本色,他抱病写作,历时半年以上,完成了这组脍炙人口的诗作。几位作曲家通力合作,“把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紧扣地结合在一起, 把各地区的民间音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从而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词与曲的天然契合,章与章之间的无痕衔接,使得这部大型的声乐套曲主题鲜明,内涵深蕴,形式新颖,风格独特。


  1965年,在首都纪念 “八·一”建军节的音乐会上,这组套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隆重首演,立时引起轰动。51年来,这一红色经典虽然几经波澜,但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长征组歌》有3个版本:一是1965年《长征组歌》公演时的原创版本;二是1975年拍摄、1976年上映的《长征组歌》的电影版本;三是200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在征得《长征组歌》歌词作者肖华的著作权继承人王新兰同意后再版的版本。《长征组歌》为什么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生命力?其中有许多因素,比如,题材本身的因素,词曲作者的因素,社会需要的因素,等等。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它应和着英雄时代,凸现了英雄群像,概括了英雄性格,展示了英雄魅力。它真正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苦难中所锤炼的英雄本色,是一部真正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英雄交响曲。


  长征发生的年代已经久远,硝烟早已散去,30万参加长征的工农红军,有27万人倒在长征的途中,安息在大渡河边、金沙江畔、雪山草地上。胜利到达陕北,而后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3万红军战士,也大多坦然接受了自然规律的选择,长眠于这片曾被英雄鲜血浸透而今已是繁花似锦的广袤土地上。和平代替了战争,工地代替了战场,“英雄”这个光荣的字眼也渐渐被某些人淡漠甚至演化为历史性概念。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成全了《长征组歌》。因为,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不向漶漫的物欲低下高贵的头颅,从不向世俗媚笑。它总是出现在庄严的音乐殿堂,回响在时代的主旋律中。它成为不愿沦落的人们的生命风骨,支撑着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的脊梁。


  我一遍又一遍地聆听着这组不朽的套曲,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壮阔的英雄感怀中。悲凉深情的“告别”,紧张惊险的“突破封锁线”,优美清新的“遵义会议放光辉”,乐观豪迈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一往无前的“飞越大渡河”,意境高远的“过雪山草地”,热烈欢跃的“到吴起镇”,幽默谐趣的“祝捷”,娓娓含情的“报喜”,宏伟壮阔的“大会师”,鼓荡着我心中深层的豪迈与激情。


  我不禁想起,40年前,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历史性胜利之际,我所在的邵阳纺织厂排练、演出《长征组歌》的诸多情景,想起那些曾经朝夕相处、同歌共唱的诸多战友。一生一瞬,一瞬一生,时间过得真快!4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的年轻的战友呵,如今,你们在什么地方?你们的耳畔,是否还回响着这支英雄的旋律?你们的胸间,是否还鼓荡着催人奋进的风帆?呵呵,无论是在哪里,无论处在什么境况,让我们屏声静气,再来庄重地聆听《长征组歌》吧!


  在这崭新的朝着中国梦挺进的时代,让我们再度集结起来,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让我们向亲爱的祖国,作出庄严的承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我们定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下,在新长征路上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踏平坎坷,迈向全面小康之途!定能以当年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性格,消灭贫穷,走向富裕。


  新长征之路,就在我们脚下延伸……


  写于丙申寒露后日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