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中有不少篇章描写植物,有些像谜一样启发我们思考,有些大胆奇特的想象却源于现实。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提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楚辞》是一个探寻富国强民的梦,“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芳草怎么就会变作荒篙野艾呢?《荔枝图序》说,“荔枝生巴峡间”。唐代的巴峡,是今天的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而现在荔枝生长在广东。几百年弹指过去,荔枝的产地已经迁移,气候变化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见植物的生长与水土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土是什么?泛指环境和气候,包括日照时间、降雨量、温度,还有土壤的酸碱度、肥力指标等。橘树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系统,水土变化不仅可以使橘变为枳,使芳草变为野艾,还可以使荔枝从巴峡“飞”到广东。这说明地球的气候在不断变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养一方动物,养一方人,慢慢形成一种植物、动物和人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例如广东潮湿温热,盛产荔枝、龙眼,昆虫繁多,喜欢吃虫子的清远鸡肉质鲜美。弓着背的银发阿婆,和路边垂着很长“胡须”的榕树,相看两不厌。熙熙攘攘的小巷,斑驳高窄的骑楼,热气腾腾的茶点,休闲安逸的节奏,时晴时雨的水土形成了温暖、柔和、散淡、宁静的岭南风情。
湖广熟,天下足。湖广自古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盛产地。现在,精准扶贫正如火如荼进行,一方水土适合种什么养什么值得深思。
如今,有些地方倡导一村一品,集中打造品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急于上马或急于求成,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在招商引资火热进行,土地流传新政出台,大量资金在农村寻找项目的背景下,许多连片的土地在开发热潮中被种上作物,如药材、山梨、黄花菜等,甚至还有境外引进的品种。然而,这方水土最适合种的是不是这些作物?没有精准的调查与研究,恐难作出准确的回答。
我省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水土条件千差万别。我不禁设想,如果按照自然地理特征来绘制一张详细的科学图表,也许就可以较准确地决定适合种什么养什么。这项基础工程会让各种水土气候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从而实现“湖湘曾梦托楚辞,日月甘霖各早迟。山林水土细描绘,天人合一会有时”的美好愿望。
古诗文中描绘的水土,包含着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现在,我们从这些古诗文延展思维,运用现代科技知识,深入了解脚下水土的变化与属性,用于指导扶贫工作,或许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
这正是“我欲因之梦湖南,人与自然两相安。一纸宏图明水土,万户千村更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