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水静静流淌,波澜不惊,不知沉淀了多少往事。滕王阁从岁月的风中来,昂首挺立,依旧在江岸守望。
水是深绿色的,饱满是它的体态。从下往上望的楼阁则为绛红色,是要在这水天一色中显示它的沉稳华贵么?
这是一座千年古阁,眼前建筑的建成虽不到30年时间,它的根基和灵魂却在1341年前就已经奠定,奠定它灵魂的,是唐代王勃一气呵成的那篇惊世骇俗、震古烁今的奇文——《滕王阁序》。
带着多年的愿望,也带着无边的敬畏,初秋时节,我与友人结伴来到南昌,瞻仰滕王阁。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秋的步履已悄然来临,气温却仍是炎夏的虎气。在丽日下,我的汗衫早已湿透,内心如烈火一般燃烧,那多年以来一直不曾停歇的激动,此刻正与骄阳一同爆发。
站在那个一看就知道很年轻的广场,脚下的石板明显没有沧桑的味道,而最不能遮掩历史的参天古树我好像也没有见到几棵,碑廊回环往复,却同样是崭新的建筑。然而,当我爬完整整八十九级台阶,被韩愈称之为“瑰玮绝特”的楼阁便于瞬息之间征服了我有些躁动的心。
滕王阁外观上只有三层楼,内部构造为七层。走进阁中浏览资料才知,楼阁在1989年重建时,采用的是梁思成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便已绘制好的图案。过去我只知道梁思成先生在建国之初为保护北京古城作出了贡献,殊不知滕王阁也出自他的手笔。
建设滕王阁是因为封建王侯贵族的奢华与享受,他们名正言顺地掌握着国家的公共资源,有这个建造的资格和能力;但作文的人却怀才不遇,其志得不到张扬,难能可贵的是王勃并不怨天尤人、愤世嫉俗,他看得是那样地通透。也正因为他具备这种洞穿一切的大气度、大智慧,才最终成就了《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也才有了滕王阁先后29次屡毁屡建的底气。
对于我而言,南昌是我的异地,我包括许多人之所以知晓并惦记滕王阁,完全是因为读了王勃的文章。
且不说它是六朝以来骈文之新变、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就说它所饱含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又何尝不适用于今天我们的人生呢?序文通篇字字珠玑,语语启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人们只要一谈到《滕王阁序》,马上就会联想到这一千古名句。而“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类的表达,实际上就更属振聋发聩了,它们无不说到了你的要害,触及到了你的痛处。据说“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还成了今天江西的宣传语。
《滕王阁序》的文字与思想,乍看起来写哪一座楼阁、镌刻在哪一座楼阁上都合适,却为何偏偏落户于南昌,落户于滕王阁?或许,这就是南昌的际遇,是滕王阁的机缘巧合。因为,就在王勃要喷薄而出自己的观点时,正好滕王阁重建落成并广征序文。
登上滕王阁,我还发现了一个奥妙,那便是楼阁中那47名状元的牌位。一个省能产生如此多的状元,除了印象中的苏浙皖几省,江西于封建时代应该是很有文化的地域了,也唯有这样的文化底蕴,方能哺育出《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雄文,并传之久远。
登上滕王阁顶,我看到了碧绿的琉璃瓦,它的色调与楼下茫茫的水和头上蓝蓝的天互为呼应,让人遥想起当年王勃作文时的天空和流水,那时的自然和人是何等地默契!而此刻,我眺望远方,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与王勃时代相比,一千多年过去了,世间万物早已面目全非,只留得这一楼阁连通历史的经脉,作沉思状,没管花开花落,也没管云卷云舒。
惜别滕王阁,我想起了序末的那首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鸾鸣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意味深长的吟诵,让我的心猛然变得亮堂,也不禁让人感叹:经典便是经典,总是在变幻中蕴藏着不变的永恒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