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欧阳斌:天上西藏
发布时间:2016-11-11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悦读四季之秋分 | 悦读《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第36期

  

  



领作者去拉萨河的热心农民工小欧。


  

  悦读杂志是我年少时养成的习惯,最早接触的《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杂志,给我的童年时光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向往。50年来,我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除了订阅的刊物之外,遇上公共场所摆放的杂志总要翻一翻。第36期《西藏人文地理》,就是我在湘雅口腔医院候诊时翻阅到的。

  

  这本杂志深深吸引了我。或者更具体地说,它诱发我回味考察西藏时那些难以忘怀的情景。

  

  我是2016年8月13日凌晨3点零6分抵达西藏贡嘎机场的,落宿拉萨泽当饭店后,稍事休息。清晨7:09分,我被“生物钟”唤醒,便想在上午10点早饭前到神往已久的拉萨河畔散散步。出门问路,偶遇一个正在发动摩托车准备去上班的农民工,他热情指引,并且一脸真诚地邀我搭车前往。上了他的车,途中得知他也姓欧,四川广元人,出生于1978年,和我一样属马。他的善良和对西藏的赞美,更令我对拉萨河流连忘返。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藏语称吉曲,意为“快乐河”、“幸福河”。第一眼看到拉萨河,我就联想到瓦尔登湖的宁静。河道看上去很宽,但大半被长着成片杨树的浅滩占据了。澄澈如碎银子般的河水在晨光中轻缓地淌流着,有如一支我耳熟能详、常听常新的藏曲。我不由得思念起南方的湿地,乡愁悄然而生。

  

  美,总是安静的。西藏令我们神往,因为它有安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古朴的民族特色和带着几分神秘的宗教文化。行走在拉萨的河坝林老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向我们展现着今日的繁荣与和谐。

  

  河坝林老街西头,立着一根巨型的经旗,名叫“甘丹塔青”。相传是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首次拉萨传召大法会的举行而竖立。东侧有座两层的黄色藏式小楼,名叫“顿苏色康”,意思是大经旗杆旁边的黄房子。民间传说六世达赖喇嘛仁青仓央嘉措曾化名为唐桑汪波在此幽会情人。河坝林老街是公元17世纪从祖国内地迁居拉萨的回族人最早的居所。

  

  阅读西藏的人文地理,其实也是在阅读西藏各民族融合的历史,阅读各种文化的融合,亦即藏汉一家亲的历史。松赞干布为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修筑的布达拉宫则是最好的证明。大昭寺主殿供奉的由文成公主随嫁而请来的、也是现存于世的唯一的一座由释迦牟尼本人开光的金质释迦佛等身像,已成为藏族同胞崇拜的圣物。引领我们参观的藏族同胞自豪地说,布达拉宫最贵的不是黄金,而是文化。她的解说,让我立时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第四种自信”——文化自信。

  

  是的,其实一本好的杂志也是一片用心耕耘的文化田地。

  

  网络媒体势不可挡的兴起,倒逼传统纸媒求新求变。一本与时俱进的杂志则能提供一种慢思考、轻阅读的方式,或者说,培养一种更有质量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有人轻言,纸媒没有未来,我不这么看。因为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一个优秀的读者,应能从优秀的报刊杂志中找到阅读乐趣。

  

  纸媒将美和生活凝固成一页页读物,风沙吹老了岁月,却吹不老我们对美的追寻和对生活的热爱,吹不灭我们在翻阅中由美和生活而引发的秋天般美丽的回味。而杂志的记者、编辑,更是以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在耕耘的文化田地中,执著地播撒着文化的种子,耐心地修剪着“一棵棵大树的枝丫”。而我们这些童心未泯的读者,则在这片田地中不断地翻寻着,期待着,希望看到在时代的潮流中,那一棵棵让人寻味、饱经风霜的“老树”所绽放的新枝之绿。

  

  写于丙申秋分后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