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悦读四季之芒种 | 悦读《道通天地·冯友兰》
发布时间:2016-06-17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1989年,94岁的冯友兰在北大校园中的蔡元培纪念铜像前留影。

  

  1982年9月10日,冯友兰以87岁高龄赴美,接受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在下午4点举行的仪式上,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索尔云见大家为了仪式的庄重,不得不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丝绒长袍,便半开玩笑、即兴地说了句极富哲理的话,“荣誉和安逸是不能并存的”。

  

  这句话,我是从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道通天地·冯友兰》一书中读到的。作者范鹏曾多次通读冯友兰的著作,参考了冯友兰所撰写的《三松堂全集》和蔡仲德所编写《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在冯先生晚年,范鹏3次登门拜访;初稿出来后,又请宗璞和蔡仲德进行审阅和修正。此书文字朴实,以冯友兰一生重要时间节点上的重要事件为基石,介绍其学术成就和哲学思想。可以说,在介绍冯友兰的人与书方面,做到了雅俗共赏。

  

  冯友兰是一位哲人,学术成果颇丰。在哲学方面,他是中国近代少有的几个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其创立的新理学吸取的中国古代哲学并不局限于儒家传统,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哲学,同时吸取新柏拉图主义、实用主义等西方哲学内容,成为近现代中国哲学重要的一家之言。在哲学史方面,他也是集大成者。其所著的《中国哲学史》颇具现代意义,自1948年英文本在美国出版后,先后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成为国外学习中国哲学、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是境界哲学,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观点—— “人生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他看来,生活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里面的人关注的是衣食住行、功名利禄;到了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渐入超凡入圣的阶段,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圣贤气象。

  

  中国哲学强调用人生体验来教人如何入圣,很多哲学家也是教育家,孔子即是一例。冯友兰一生没有离开过讲台。“冯先生是讲究行状气象的,这大概就是一代文化托命之人的圣贤气象吧。”(《道通天地·冯友兰》语)当然,冯友兰的圣贤气象也是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蔡元培先生身上感知和传承的。他觉得蔡元培之所以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人格的感召,也就是有周敦颐“光风霁月”、程颢“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的圣贤气象。冯友兰还具体回忆道,自己“第一次进到北大校长室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

  

  冯友兰是一位长寿老人。他84岁从零开始着手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于95岁高龄完成七卷全本。他对自己的长寿甚有信心。1983年,他在88岁自寿联上写道:“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胸怀四化,寄意三松。”“米寿”即88岁,“茶寿”即108岁。作为长寿老人,冯友兰的养生之道也一直是大家感兴趣的,当别人向他讨教长寿之道时,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说出三个字:“不……着……急。”事实上,这简单的三个字可说是冯友兰在历经风云变幻之时,总能保持乐观豁达、从容心态的真实写照。而这种心态是他哲学思想的知行合一,也影响了诸多人物。比如韩国总统朴槿惠就曾提到,“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地活着。”

  

  冯友兰一生毁誉兼有,他曾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但现在应该说是“盖棺论定”了。这个不无瑕疵的哲人,他的学术成就已如上述,他的爱国精神也为世人称道。1937年11月3日,他和朱自清、闻一多、叶公超、柳无忌等10人冒雨从长沙抵达南岳停云楼,随后的几个月,他们在天地人三合的氛围中,开始了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未来的探索。后来,冯友兰把自己在抗战期间写的6本哲学著作称为“贞元六书”,希望“以志艰危,且鸣盛世”。可以说,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为保持民族自信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了解冯友兰先生的人,自然知道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每次他都说“受到了不少的教育”。后来他道歉说,“没有做到修辞立其诚”、“反而是哗众取宠”。其实,对非常时期的巨大压力,有过亲身经历的生命都能感同身受,在这方面,又何必苛求一位书生本色的哲人呢?

  

  以我之见,真正的哲人都是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的。临终前,冯友兰先生说的最后一句关于哲学的话令我印象深刻,“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这是否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这种情怀呢?

  

  记于丙申芒种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