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政协围绕“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推新发展、建设新湖南”两大主题,深入开展“三个一”扶贫行动和“三进三助”聚力行动,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和政协组织纷纷投身“双行动”,担当“一线”使命,彰显“一线”作为,汇智聚力,履职尽责,把“委员作业”写在三湘大地、写进群众心里,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情怀。湘声头条推出“双助·双行动——一线巡礼”专栏,讲述政协委员和政协组织在双助·双行动中发生的故事,敬请关注。
省政协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三个一”行动以来,广大政协委员纷纷投身精准扶贫一线,用行动书写了履职华章。
省政协委员、开源·浏阳河集团董事长罗可大有着多年产业扶贫经验,他探索以党建为切入口,“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走出了一条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带动帮扶村民脱贫致富,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党建共建,形成帮扶合力
初夏的古丈县,到处郁郁葱葱。5月29日至30日,武陵山深处的丫角村、老寨村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驻村扶贫单位湖南省公安厅的部分负责人和省政协委员罗可大一行。他们冒着雨,将募集的扶贫金,扶贫点、帮扶对象急需的多种文体用品等物资送到村民手中。
在村里,开源·浏阳河集团党委与省公安厅政治部党总支及警务督察党支部、信访处党支部、国保总队党总支、省交警总队党委开展了“坚持党建引领,精准实施扶贫”系列主题党建共建活动。
这是省公安厅“党建+资源+扶贫”模式与开源·浏阳河集团“公司+合作社+整村对接”模式,在贫困村的再次碰撞,并生发出精准扶贫的蓬勃力量。
2018年3月,省公安厅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古丈县,3个工作队分别对口老寨村、丫角村、翁草村,开展为期3年的精准扶贫工作。
为确保老寨村今年9月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的目标,省公安厅政治部党总支及警务督察党支部、信访处党支部、国保总队党总支、省交警总队党委开拓思路,按照“党建+资源+扶贫”的扶贫模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并充分借助社会力量,邀请开源·浏阳河集团在贫困村开展扶贫行动。
为扶贫点及村民送上爱心物资的同时,罗可大随同省公安厅政治部、人事处、宣传处、警务督察、信访处、国保总队等负责人一行开展“老寨村产业扶贫”研讨座谈。在积极对接省公安厅扶贫模式的同时,依托企业党建力量,开拓一条“老寨村+开源·浏阳河集团”党组织共建的产业帮扶之路,成为会上交流讨论的热点话题。
挖掘内外资源,推动形成扶贫帮扶工作合力,成为两家单位的共识并转化为行动。
由于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处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虽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但农产品销路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怎么解决,一直是困扰省公安厅扶贫队的难题。
得知情况后,罗可大带领开源·浏阳河集团鼎力相助,充分发挥以旱杂粮为产业、自然村为单位、合作社为纽带、市场为导向,以党建互帮为保障、互利双赢为目标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扶贫模式优势,纾解了贫困村的困境。
提及“党建对接精准产业扶贫”,罗可大可谓经验满满,从2006年开始探索至今,省内外已有多个贫困村受益。
2011年,开源·浏阳河集团在古丈县建立了梳头溪旱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古丈县部分深度贫困村,探索“公司+合作社+整村对接”帮扶模式。集团也因此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武陵山片区“扶贫重点联系企业”,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入选“社会扶贫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介。
开源·浏阳河集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品龙告诉湘声报记者,集团与省公安厅、省交警总队联合开展党建共建、帮扶行动后,与丫角村和老寨村村支两委合作建起了农业专业合作社,从党建对接、产业帮扶、扶贫帮困、教育就业帮扶、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综合实施帮扶,村集体经济已渐成规模。
产品销路不愁,农民腰包鼓起来
“农产品不愁销路,后续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丫角村旱杂粮产业园,记者看到,这里的玉米、大豆、红豆长势喜人。
村里的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危心亮告诉记者,自省交警总队驻村帮扶队和开源·浏阳河集团进驻以来,村民不仅可以免费获得优良旱杂粮种子,还能以略高于同期市场的价格,将农产品全部卖给开源·浏阳河集团,周边10多户贫困户每年增加收入3600元以上。
在老寨村,以吴玉明为代表的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在省公安厅驻村帮扶队的支持和指导下,有底气、干劲足,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了脱贫,还自发“亲帮亲、邻帮邻”,带动了村内数十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农副产品有销路,我们脱贫动力足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谈起现在的生活,笑开了花。
“产业扶贫的几个加法,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小而散、做不大和没市场的问题。”在古丈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向上看来,这两年村民脱贫动力足了,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了,可见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这一模式确实值得推广。
罗可大(右一)在老寨村考察中药种植基地
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实现利益联结
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阶段,如何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确保农民稳定增收,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罗可大认为,大力发展农村混合经济是当前值得选择和探索的一条有效路径,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等各方力量,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互惠互赢为目标,企业以资金、技术、管理入股,集体经济组织以林场、土地等资产出资入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及其他资源入股,共同发展农村混合制经济联合体,实现利益联结,共闯市场,共享发展成果。
“这种模式能够引导产业资本向农村转移和配置,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企业,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富裕,从而有效支撑乡村振兴。”罗可大说。
今年省两会,罗可大代表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作了题为《发展农村混合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会发言,获得各方肯定。
“产业扶贫,就是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参与、农民自力的扶贫开发模式。”总结多年实践,罗可大认为,产业扶贫是用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抓扶贫开发,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将输血式扶贫升级为造血式扶贫,用整个产业利益链直接带动贫困农民实实在在增加收入。
对此,省公安厅驻古丈县老寨村扶贫队长李小军深有感触。他认为,扶贫首先要扶志,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容易使贫困户滋生等、靠、要思想,“党建+资源+扶贫”的扶贫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有效途径。
“送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党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罗可大告诉记者,党的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也是他多年产业扶贫能够成功的通关密码,开源·浏阳河集团通过丫角村、老寨村进行“党建联姻”,建立村部党建活动学习室,选拔农村优秀人才进行培养。
在产业扶贫的征途上,开源·浏阳河集团的模式既帮扶了贫困户,助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也使企业实现了升级转型,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开源·浏阳河集团旱杂粮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健康融合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旱杂粮产业六强”和湖南省“农业产业八强”企业,已于“新三板”挂牌上市,并在筹划“转板”工作。
广袤农村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企业则拥有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省公安厅、省交警总队和开源·浏阳河集团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共同提高”为原则,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依托党建力量,开辟产业帮扶之路,定可以带来多赢局面。
END
文、图|湘声报记者 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