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香港青年代表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展示中心展厅参观 新华社图
□ 湘声报记者 寻晓燕
被称为荆楚大地的湖北,近年来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从全国第10位进至第7位,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
近日,就“实施动力变革,促进我省高质量发展”重点课题,湖南省政协调研组赴湖北开展对比调研,先后走访武汉东湖高新区、斗鱼网络科技公司、光谷生物城、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华中数控等项目和企业。
湖北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有益探索,给委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湖北的改革突破,形成了本省经验和特色,带给湖南诸多启示和借鉴。”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赖明勇表示,湖南、湖北作为好邻居,可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协作,探索一条一体化、差异化的协同发展之路,进一步推动湘鄂两省发展。
招才局
形成引智“政策清单”
3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2名省“百人计划”专家,1200多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入选者,4000多个海外人才团队——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自创区”)展示中心的人才特区版块,一组数据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
耀眼数据的背后,是武汉近年来为争取人才资源所作出的努力。
2017年,武汉市成立招才局,挂靠在武汉市委组织部,与市人才办合署办公。虽是虚拟机构,但招才局却通过实体运作,整合了全市17个部门的40项人才工作职能,工作人员从武汉市人社局、科技局、经信委等部门相关业务处室抽调、遴选,实行集中办公。
此外,招才局梳理、整合、清理了武汉的各项人才支持政策,形成了招才引智“一张政策清单”“一张政策导图”。在统筹项目资金方面,整合20个人才项目、总计10亿元项目资金,实行“一个系统报、一套班子审、一个口子出”,规避了人才来回跑的现象。
在人才方面,武汉推出了“城市合伙人”计划,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领域,重点引进产业领军人才、知名创业投资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目前,该计划已成为国内关注度最高、优惠度最大、吸引力最强的地方人才工程品牌之一。
据统计,武汉实施人才新政以来,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就业大学生占比超过三成,而这三大产业去年的产值均增长17%以上。在新动能转化的过程中,人才作为一股极富生机的内生驱动力,正在释放能量。
调研组认为,武汉与长沙同为中部省会城市,人才目标趋同,在新一线城市争夺人才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比邻的兄弟城市可抱团共同发展。
武汉光谷展示中心展现的产业示意图
招商局
“资智回汉”的引资效应
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106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域之一。如何让人才、科技成果真正“为我所用”,武汉首先从体制机制上破题。
2017年初,“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启动。作为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之一,武汉打出校友牌,全新开启“大学+”模式。之后,成立武汉市招商局,聘任招商大使,设立武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短短几个月,为唤回校友,武汉拿出了满满的诚意。
“招商局挂靠在市商务局,专设了3个专职副局长。”武汉市商务局副局长王文涛介绍,去年招商局在各大高校举办了9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几乎每场都是人员爆满,汪潮涌、陈宗年、孙宏斌、雷军等知名校友悉数到场。
2017年,武汉市面向辖区内各高校校友的招商额达到1.32万亿元。
作为武汉首家独角兽企业的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校友,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联合创始人张文明便是首届“资智回汉杰出校友”,他把斗鱼的广州户口变为了武汉户口。目前,已有5家独角兽企业落户武汉,数量排在全国第五位。
“武汉初步探索出‘要素—动力—产业—空间—环境(体制机制)’五位一体的新旧动能转换模式,新旧动能转换效果明显。”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琳建议,湖南应尽早统筹谋划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规划,出台新旧动能转换方案。新旧动能转换,既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又要抓住湖南的痛点难点,体现湖南特色。
成果转化局
促进科技与资本精准对接
科研成果如何与市场对接,发挥效应?武汉市也有独特途径。
为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障碍,武汉挂牌成立了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并同步成立全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首批聘请12位院士组成专家顾问团,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熊战勋,兼任了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副局长。他介绍,这是全国成立的首家科技成果转化局,挂靠在武汉市科技局,通过组建高规格机构,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协同发力,搭建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与资本、与企业的精准对接。
科技成果转化局通过体制创新,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更紧密联结在一起。成立至今,一大批高科技成果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局平台获得转化。
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世界上首次实现铸锻一体化3D打印设备惹人注目。据介绍,当时这项技术已经被美国通用电气、法国空客看上,可是该设备的张海鸥研发团队在技术走向产业化上,还有很多障碍需解决。
正当研发团队担忧这一科研成果将失去发展机会时,还在筹备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局马上组成一个涉及科技、规划、财政等全链条的服务部门,专门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到一周,相关人员上门调研,帮助该项技术落地产业化。
随后,正式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局推动张海鸥团队与中钢设备公司签订了技术转化协议,项目实现落地。目前,这一技术有望为武汉带来千亿元规模的产业。
调研组成员认为,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以体制、机制、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渠道打通、企业承接、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这种挖潜式创新,让新动能内生动力重获释放。
亮点做法
“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工业企业技改,政府给钱给政策
从2017年开始,3年内完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覆盖面达80%以上,1万家企业技术改造、技改投资过1万亿元。这是去年以来,湖北推动工业技术改造的新政——“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中产生强劲带动力。
省政协调研组在走访武汉东风汽车、华中数控等企业时了解到,在“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级政府的有力措施,帮助企业开展技改、转型升级,加速拥抱新理念、新技术,诸多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迎来新机遇。
传统企业技改后焕发新动能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技改升级迫在眉睫。”湖北省经信委负责人介绍,动能之“新”,不仅在于增量,传统产业仍是湖北工业的重要基础和现实生产力,以“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作为主抓手,才能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在企业推广本土技术和装备,并减轻企业技改负担,省经信委配套了专项资金。东风楚凯公司的这次技改投入 达7600 万元,其中来自国家、省、市三级的补贴是 2000 万元。
据武汉市经信委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针对参与技改投资的企业规模门槛是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享受省市区县三级共享,各级政府根据财政情况来定补助比例,其中武汉市里对企业技改的补助最高可达8%。
当地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在技改换装后,开始焕发新动能。东风楚凯通过更换设备,首次实现了智能生产,产品合格率提高了 3 个百分点。
企业有技改的迫切需要,政府又拿出有效的支持办法和政策鼓励,上半年,湖北省技改投资增长 66.4%,增速保持中部第一。
立足全省通盘规划技改提升
调研中,湖北在技改方面实施的政策,让湖南省政协委员易佐和宋克祥深受启发。
担任湖南矿冶局局长的宋克祥介绍,湖南矿冶企业272厂近5年来一直在做技术改造,在自主科研、工艺技术、设备研制及升级等方面的投入,超过2亿元,主要从节能减排、环保安全等方面争取部分专项经费。
“作为大型传统制造企业,华菱钢铁近几年也一直在做技改,申请到了一些来自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政策补贴,但政策规划比较零散。”担任华菱钢铁总经理的易佐认为,湖北的技改政策,是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行动,值得借鉴。
“湖北在技改方面的政策视野比较开阔超前,‘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的相关政策去年就出台了,并进行了3年规划,是立足全省整体有计划的措施,且导向和目标清晰,资金补贴可省市区三级同享,规模和补贴力度也很大。”易佐建议,湖南应从省级层面,对传统企业技术改造的相关政策予以梳理,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一次通盘规划和整体统筹,出台具体措施扶持传统产业提升质效,跟上供给侧需求升级的步伐。
“推动高质量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首当其冲。以体制的创新,为发展赢得更加宽松、更有吸引力的环境。”宋克祥认为,湖北经验可学可借鉴,湖南要从政策层面给予传统企业一些实实在在的补贴,才能助推企业升级换代迈出实质性步伐;要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优势,梳理支持新兴产业孵化,并争取国家政策;要把高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干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