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要闻
山村新气象  张家界产业扶贫的特色之路
发布时间:2018-05-25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 湘声报记者 罗艳芳


  张家界很富,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


  张家界很穷,这里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全市4个区县都属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


  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实现精准脱贫?


  如何延长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


  近日,湘声报记者随同省政协“更好推进我省产业扶贫”调研组来到张家界,走进山村,深切感受到了当地产业扶贫出现的新气象。


  橘树+村民   改了品质,鼓了腰包


  “瓢大一块田,碗大一块田,草帽下面盖块田”,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让张家界发展规模农业受限。


  在慈利县苗市镇茶林河村,被称为“徐大胆”的村支书徐晓龙,正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茶林河村每家每户都种有橘树,过去产量少、品质差、售价低。


  担任村支书后,徐晓龙认为对柑橘进行品改是最现实的脱贫之路。2016年,嫁接后的丑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如今,过半村民都开始种植丑橘,丑橘成了致富果。


  为了加强经营和管理,村里先后成立茶林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慈利县茶林河丑橘协会、茶林河中意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在茶林河等村的带动下,目前慈利县种植丑橘6000多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613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徐晓龙很谦逊: “我只能做好这件小事。”


  参与调研的委员们却对他竖起大拇指:“丑橘带动这么多人脱贫,是办了一件大实事。”


  受资源限制的地区如何发展产业,是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副主委汤浊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张家界,相当部分村庄缺乏产业规划,荒山多、连片土地少,有些地方不仅交通不便,而且严重缺水。丑橘由 “温饱果”变身“致富果”,令汤浊很感振奋。在调研中,她表示,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主要依托和核心动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做优贫困村的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张家界特色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特色+扶贫   强了旅游,富了乡村


  张家界拥有19家A级景区、300多个旅游景点,有世界自然遗产等6块金字招牌,2016年超过6000万人次带来了400多亿元的旅游收入。


  带领贫困户依托旅游,禾田居度假区闯出了旅游扶贫新路。


  和田居度假区由慈利县罗潭村和深圳禾田居集团共同开发,包括度假酒店、集装箱客栈、手工豆腐作坊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土家族民族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土家族农耕文化体验区。


  在酒店就业的260名员工,有六成来自于附近农村,其中许多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


  “通过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等方式,当地农民每年每户都能拿到600至3000元的租金或分红。”据张家界市政协常委、禾田居度假酒店总经理冯爱明介绍,除就近招聘村民外,公司还免费为村民组织农副产品展销会,销售总额500万元以上。


  除此之外,企业经营管理蔬菜园、杨梅园、瓦窑堡饭庄等,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探索出旅游扶贫开发的“罗潭模式”。


  自2014年4月运营以来,仅禾田居度假酒店就接待游客近60万人。到2016年,罗潭村人均年收入6580元,贫困户已减到3户,贫困发生率由31.9%降至0.88%。


  既有旅游品牌,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种现象在湖南中西部地区很常见。当地“旅游扶贫”呼声很高,但“二合一”的效果却参差不齐,或者说差距很大。


  张家界市依托旅游大品牌,打造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写就旅游扶贫精彩之笔。省政协调研组认为,依托旅游产业,张家界走出了独特的脱贫和致富模式。


  据悉,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旅游新业态、新项目在张家界落地,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正在深度参与和受益。


  据初步估计,全市有35%的贫困村、46%的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每年可带动1.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让特色农产品搭上旅游快车


  与丑橘一样,张家界特色产品茶叶、菊花芯柚、葛粉等,虽然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市场,但由于基地分散、商标分散、标准不一,没有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缺一个整合平台。”参与调研的省政协委员、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鑫发现,这里家家户户养蜜蜂、养土鸡,要通过建立合作社,打造统一品牌,把零散的农产品整合起来,以公司化运作促进产销,与旅游产业携手,走出一条便捷有效的脱贫路径。


  省政协常委、民革省委副主委刘春生建议,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带头人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探索和提升产业技术。


  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邓文华则认为,贫困地区在选择扶贫产业时,必须高度重视风险问题,建立风险识别和防控的长效机制。


  “产业扶贫是一口井,用好了将取之不竭。”参与调研的致公党省委电子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晓丹建议,通过建立公共区域品牌,搭建电商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倒逼农产品标准化、数据化、物流化和品牌化建设,从而让产业扶贫更具张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