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长大”了。
5月上旬,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发布数据:青海湖枯水期面积为4432.69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加7.31平方公里,达到近18年来同期最大值。
青海湖湖面扩大,除了与入湖河流径流量增加,气温升高导致流域积雪融化加快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区域实施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退耕还草、植被恢复、河流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密切相关。
5月15日至17日,省政协“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重点课题调研组到青海省开展对比调研,青海治湖经验给调研组留下深刻印象。
经验一
成立省级保护利用管理机构
2017年8月,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青海省督察时指出,当地生态优先的观念不够牢固,青海湖保护为发展让路的情况依然存在。
“去年七八月份的时候,这条路两旁几乎全是帐篷。”青海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田惠源说,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的领导下,共和县、海晏县、刚察县成立环卫大队,对景区周边垃圾建立了长效清理机制;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对旅游不文明不规范行为进行引导矫正。到2017年10月底,督察组交办的2299个环境问题已全部办结。
在省级层面,青海省把生态“红线”作为规划“底线”,加大投入力度。对青海湖周边重度退化的草地采取全禁牧育草,在适宜区域进行免耕补播;对中度退化的草地,实施季节性禁牧;对轻度退化的草地实行划区轮牧措施,恢复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量,加强对流域内物种资源的调查。
湖南省政协常委、省妇联副主席卢妹香对青海湖环境整治的效果感触颇深。她说,青海湖治理推进速度之所以快,得益于青海省在省级层面成立了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协调推进相关问题的解决。洞庭湖治理也可建立一个管理协调机构。
经验二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监督
在田惠源看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的领导、指挥、协调职能只到达县一级,而乡镇、村作为与青海湖息息相关的基层组织,在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参与拆除违建的村民仁青才让介绍,在拆违过程中,淌河乡像他一样的210名生态环境管护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每月在湖区巡查25次,及时汇报并参与处理违法行为;同时,还肩负着收集垃圾、宣传环保理念、传达最新政策等责任。
依靠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和省级财政配套的资金,像仁青才让这样的管护员每个月能拿到1800元左右的工资。而这些管护员中,有170名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调研组认为,生态环境管护员的设立不仅有利于环保,还能减轻政府部门行政压力,较好地解决了湖区群众再就业问题,其做法值得借鉴。
在海晏县甘子河乡,调研组走进牧民尖木措家。从1996年开始,尖木措一直坚持在青海湖畔巡逻,寻找受伤或生病的中华对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其它野生动物,并收集湖边垃圾。
“全国最美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环保先进个人”……看着尖木措家中一叠叠荣誉证书、一张张救治野生动物的照片,调研组成员感叹,要治理好洞庭湖,必须培养湖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监督。
经验三
湖区与汇入河流同步治理
在海晏县,汇入青海湖的多条河流正在进行生态环境整治。
在调研组看来,青海湖流域的河流治理与湖区治理同步进行,这是既治标又治本的办法,洞庭湖治理可采取同样的措施。与洞庭湖不同的是,青海湖是内陆湖,汇入湖泊的河流长度较短,且周边人烟稀少;而洞庭湖是国家划定的生态经济区,周边城市密集、人口密集、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污染来源和造成的污染数量以及需要应对的问题和矛盾较多,洞庭湖生态治理比青海湖更加复杂。
青海省的河长制、湖长制设置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五级河长、湖长的身份信息、责任内容、联系方式面向全社会公开。同时,配套了异地交叉检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数据共享制度、群众举报受理制度等,设立微信公众号投诉平台,供群众随时举报各类违法违规情况。这一做法同样值得借鉴。
“汇入洞庭湖的湘、资、沅、澧四水流经多个城市,加上与长江连接的三个口子,都可能给洞庭湖造成污染。”湖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李微说,洞庭湖治理还涉及到湖北省,两地如何配合工作,形成合力,需要国家层面协调。
经验四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2014年至今,国家启动实施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青海省境内的44个湖泊纳入规划范围。青海省在治理青海湖生态环境方面,向国家积极争取多项政策、资金支持,为治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整治后,青海湖的黑颈鹤由2007年的3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140多只。资料图
在李微看来,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的补偿资金、污染治理经费要高于青海湖,因此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湖南省政协委员、湘潭市总工会副主席阳四军认为,洞庭湖一湖四水治理,各个项目如由地方财政承担,必然会增加政府举债风险,且各项治理资金难以到位,因此湖南要加大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及政策支持的力度。
END
文| 湘声报记者 许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