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要闻
委员热议“双一流”建设隐忧 : 高校砸钱挖人之痛
发布时间:2017-01-19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湘声报
分享

  省政协十一届五次全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湖南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剑瑜带来一份题为《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建议》的提案。杨剑瑜说,目前,不少高校为争创“双一流”,不惜血本到处“挖”人,但靠高价“挖人”“抢人”带来的学科发展势必是短期的,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人才的无序流动,极不利于高校发展。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日前举行的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双一流”建设将在2017年全面启动。在许达哲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明确提出将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在自上而下对“双一流”建设的强势推动下,各校“挖人”态势会更加激烈。杨剑瑜呼吁,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这一呼声得到来自高校的多位省政协委员的响应。


  高校人才争夺战

  教育部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但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这类问题再次凸显。

  “为了争夺人才,不少学校开出极其优越的条件,动辄年薪几百万元,外加可观的安置费。”省政协委员、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金继承的吐槽很有代表性。

  这种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高校的校长为了留住人才,想尽办法,可是他们的极力挽留往往在不断抬高的价码前轻如鸿毛。

  省政协委员、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肖冬梅说,自己所带领的学科也遭受到人才流失的压力。去年一年间,她所在学院有2名骨干教师流失,分别去了广州和西安,待遇马上翻番。“想留都留不住,如果是学科带头人被挖走,可能一个学科就垮了。”肖冬梅苦笑道,去年以来,自己也接到了外省好几个高校的邀请电话,但她都婉言谢绝了。

  金继承对比了各省的“双一流”建设投入,湖南在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财力投入等方面明显低于其他部分省份。例如,广东省计划在3年内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湖北每年计划投入10—20亿元,不分省属部属高校,全面开展学科群建设。就连贵州、江西等地引进人才的资金支持力度都远高于湖南。

  金继承说,湖南在地域上不占优势,省内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好的平台集中在“985”高校,其他院校面临平台不足的问题,这导致地方性院校在引入人才方面更加困难。


  重视应用型大学建设

  省政协委员、湖南城市学院副院长刘辉煌认为,社会需求是多层次的,高校发展也是多类型的,“双一流”本身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做一流科技创新,瞄准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培养建设。二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包括应用型大学,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科技人才的应用型。

  “前者湖南比较重视,但后者却面临投入不足、配套措施缺乏等诸多问题。”刘辉煌说,而这恰恰是当前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受重视的部分。如此一来,湖南的“双一流”建设就很难落到实处。

  湖南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目标最需要的是人才,但在“双一流”人才建设竞争中起步比较晚,投入少,竞争意识不足。刘辉煌呼吁,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竞争中,省委、省政府要高度认识人才竞争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更多的鼓励支持政策。


  完善人才引进评估机制

  “建设一流大学,难道多做几个重点课题,多发几篇ESI文章就够了吗?”肖冬梅对湘声报记者说,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过分重视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忽略了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人才培养在其中的权重很不够。

  在她看来,高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都是从重点课题和论文来考察。但是教学和科研不一样,科研水平高的人不一定会传授知识,高校还需回归育人之本。“争创一流的目标无可厚非,但关键还是要转变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肖冬梅建议,完善人才引进的评价机制,可以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高校不拘泥于自己所有,可整合国内外优质师资资源。比如请外校老师讲课,将其课程的精华做一系列讲座,邀请国际国内学术大师参与研讨,学术大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跨校合办特色学科等。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