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白仓镇塘代村是省政协办公厅定点帮扶村,2015年3月,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唐军和队员们进驻塘代村开始了为期3年的扶贫工作。今年春节之际,湘声报记者曾到塘代村采访,记录下特困户乔迁新居的喜悦,也提及村里短期脱贫难度大、资金短缺等问题。
如今,驻村帮扶工作时间过半,任务完成得如何?解决难题的进展如何?村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湘声报记者再访塘代村。
合作社的聚集效应
“能人+贫困户+资金”模式
“能人+贫困户+资金”以点带面的扶贫模式,正在塘代村开花结果。
这天,天刚蒙蒙亮,村民李果平便起来给鸡群喂水、撒饲料,观察鸡的生长和健康情况。他是村希望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
33岁的李果平在2016年以前对未来还是一片茫然。他10多岁就辍学外出打工,辗转北京、珠海、东莞等地,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又缺乏特长,他进过家具厂、小加工厂、养鸡场,也摆过地摊、贴过手机膜。
2008年,带着积攒的五六万元和养鸡的经验、技术,李果平回村办起了养鸡场,不料却遭遇冰灾。鸡场规模小,保暖设备欠缺,加上一场禽流感让他的创业梦想破碎。而此时,妻子的一场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家人陷入贫困。“做梦都梦见亏了钱”,李果平只得再度南下打工。
“我的机会可能来了。”2015年腊月二十六,帮扶工作队举办的一场春节返乡人员创业座谈会,让李果平对生活有了新的期望。了解到省政协办公厅的帮扶政策,与县政协、扶贫工作队、村支两委交流后,他重燃办鸡场的信心。
2016年7月,李果平筹集了20多万元,再加上其他5位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获得的5万元入股资金,借助工作队在水电、道路、销路方面给予的帮扶,希望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顺利地建起来了。
目前,养殖场与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郴州丰牧土鲜公司签订了合作包销协议,第一批4000羽成品鸡已上市销售。根据预期,鸡场全部建成后,年出栏商品鸡6万羽,年销售额达200万元左右,年利润在40至50万元之间。
李青保是合作社成员之一,2014年种植烤烟亏损。现在,他在鸡场负责后勤保障,每月有1500多元的工资,每年还有保底分红1万元。此外,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收益。
对于未来,李果平有了更开阔的发展思路。他瞄准了高端的有机、生态市场,“待鸡场成规模上轨道后,我打算去学习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把鸡粪做为有机肥料循环利用,争取未来能开个有机食品直营店,希望带动更多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
为了与村民相互扶持,带动其他贫困户,李果平将鸡苗交给周边村民进行散养,教授现代养鸡知识,并包收包销,以劳务费的形式为贫困村民增收。
养鸡合作社的成功探索,让工作队看到希望并将“能人+贫困户+资金”模式推广开来,擅长养鸡则一起养鸡,热衷养羊则共同养羊,喜好种菜的就鼓励种菜,既整合技术条件,也避免产业趋同。
村民何自熊是一位养羊能人,多年来一直小规模养羊。在政策的鼓励下,他有了扩大养殖的想法。这天,他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申请到了小额贷款。
唐军介绍,“我们在产业发展入户走访征求意见时,发现何自熊确实有养羊的技术。为了让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我们鼓励他能与其他几位贫困户组成养殖合作社,带动更多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塘代小学重燃活力
教育扶贫撑起明天
翻新修整塘代小学是工作队入村之后开展的第一大项工作。唐军说:“小学就在村委会办公室旁边,刚进驻时看着低矮破旧的土砖房和孩子们天真的面庞,心里挺难受的,所以我们的扶贫工作就从这里入手。孩子是未来,教育扶贫才能撑起塘代村的明天。”
由于基础设施差、师资流失严重,塘代小学曾一度陷入停办的困境。很多孩子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走1.5公里路,再坐车到镇里上学。
谈起这段最困难的日子,塘代小学校长唐金华眼泛泪光,一度哽咽,“我当时很自责:学校几十年了,就要在我手上没了。”
唐金华想过调动,也想过辞职,但学区领导的一句话让他留了下来——“如果校长都走了,学校马上就没了”。虽然眼见着六年级没有了,慢慢的五年级停办了、四年级也停了,到2014年学校只剩下一到三年级,包括学前班在内共44名学生,但唐金华还是坚持了下来。老师最少的时候,他一人包教一个班的全部课程。
2015年,工作队为学校翻新了教学楼,建起了塑胶操场,增设了乒乓球台、篮球场等,还向县教育局争取增配了3名大学学历的专职教师,并按照每人每学期100元的标准对在塘代小学上学的学生进行资助。
当年秋季开学后,连续3个学期,老师和学生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塘代小学已有6个班、8个老师、129名学生。
现在,学校不仅基础设施跟上了,教学质量也有所提升。唐金华高兴地说,前不久学区统考,四年级的数学拿了全镇第二的好成绩。
而省政协离退休老干总支和机关党委、团委及一些机关干部捐赠的书籍,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工作队还定制了一批漂亮的书柜,在每一个教室开辟了阅读角。管理书籍的老师每天下班后还要忙上半个多小时,为孩子们借阅图书。
近一年来,“学校真漂亮”是唐金华听得最多的话语。他在朋友圈不时晒出照片:新教学楼完工啦,开阔的球场建好了,学生在认真地上课,孩子们在打球……
从引导帮扶到因人施策
村民们的思变与行动
一年半来,塘代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变化,村民们的思想也在悄然转变。在工作队的引导和互相带动下,少数村民的“等、要、靠”思想正在消除,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正在发酵。大家都在力争靠创业、投资、劳动来脱贫。
村里一直有种红薯的传统,为此工作队联合步步高集团因地制宜,在村里筹建起红薯粉加工厂。薯粉厂作为村集体企业,既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又可发动贫困户利用闲置山地种红薯,还可以到薯粉加工厂劳务增加收入。
湘声报记者来到加工厂时,10多个工人正在砌水泥、做焊接。水泥工唐军海的父母双双因病住院,他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村委会为他提供了“医保+帮扶就业”的政策,如今,贫困户唐军海年收入3万元左右,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了,生活有了保障。
三十出头的何响林也在工厂做工,之前还参与了塘代小学改造项目。他笑着说:“现在有了些积蓄,入股了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今年脱了贫,下一步就想致富了。”
村支书吴文国粗略估算,自工作队进驻以来,已支付各类劳务工资超过160万元。根据预期,薯粉厂项目投产后,将年产红薯粉180吨,解决就业50余人,直接帮助塘代村和周边各村约1500余人摘掉贫困帽。
距离红薯粉加工厂不远,就是塘代村集中居住示范项目地。今年2月,全村的10户五保户和20户危房户已全部乔迁入住。
独居老人唐有才是新居住户之一。他腿部有残疾,劳动能力不强,村委会根据他的特殊情况,将其纳为五保户,提供了住房。目前,唐有才在家门口的红薯粉加工厂从事清洁工作,有一份收入,将来还打算在厂里干一些分包、晾晒的轻体力活。
60多岁的唐月国、杨八娥夫妇生活贫困,杨八娥的手还有残疾。搬入新居前,两人居住的土坯房已经倾斜,窗户都是用油布纸糊着,四处漏风。杨八娥说:“以前电灯昏暗,甚至看不清碗里的菜。工作队来了后,工作搞得蛮好。我们住在新家,刮风下雨不用担心了。”
村主任何戌洲说,工作队来到村里后,进行了电网提质改造,原来的100千瓦、2个变压器升级到了1000千瓦、5个变压器。
现在,唐月国、杨八娥夫妻俩依靠养老保险、低保、残疾人补贴、计划生育补贴等资助,再加上种植蔬菜、稻谷和红薯,基本生活得到解决,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也让老两口没有后顾之忧。
倾力帮扶暖人心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说起工作队,吴文国满口称赞:“不说‘白加黑、五加二’,但绝对是兢兢业业、劳心劳力。他们俩工作作风之务实、生活作风之严谨,真的是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不吃老百姓一颗花生米。每天穿着迷彩服,看起来就像我们村里新来的两名农民工。”
唐军和队员周明就住在吴文国家里,每天3人忙完后从村部走回家。见到亮灯的村民家就进去聊聊,嘘寒问暖了解村民的需求、摸清村民的情况。提起621户村民,唐军和周明对每家几口人、收入如何、生活状况都比较清楚。
在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塘代村16户、62人脱贫;2015年39户、155人脱贫;2016年,91户、383人脱贫;目前村里仅有11户、22人尚未脱贫。唐军说,“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吧。”
村里还有荒着的山头,周明叹惜道:“村子落后的重要原因还有水源问题。”许多年来,塘代村一直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人畜安全饮水制约了村子的发展。目前,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饮水问题。
眼下,工作队正全力推动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争取资金120余万元,钻探出2口深达百米的水井,日出水量达200立方米。2017年,饮水“老大难”问题有望全面解决。
唐军说:“我们投入心力聚焦在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解决村子的交通、水源等问题,以及对村支两委班子的党建工作上,就是希望能‘授人以渔’。有一天,即使我们撤离,但工作队永不撤离。”
唐军还希望,工作队能引导合作社逐步融入市场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降低返贫概率。“驻村帮扶的工作成效还得交给村民和时间来评判。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塘代村的光伏发电项目。 湘声报记者 刘敏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