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
6月6日,高考前一天,49岁的曹湘凡越发忙碌起来。
这天,有3个长沙的临考考生预约了他的辅导课。一大清早,他便乘坐大巴从常德汉寿赶往长沙。提及高考,曹湘凡难掩激动,形容自己的课是“考前最后的临门一脚”。
面对即将步入考场的学生,曹湘凡讲得最多的不是课程知识,而是他13次参加高考的临场经验和“永远天真,永远向前”的祝福。
13次高考圆大学梦
从1998年起,曹湘凡开始做家教,现已在圈子内小有名气,最多的时候曾同时辅导20多个学生。他自信地说,自己接家教从不打广告,也不担心生源问题,靠的就是学生家长的口耳相传。
这些年,曹湘凡辅导了1500多名高考生,其中有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2003年的高考,我的一个学生考了638分。”说话间,他流露一丝骄傲。
相比家教的名气,曹湘凡“高考王”称号的名气更大。为走出农村,他从198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到2007年的20年间,共参加了13次高考。在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后,他被称为“高考钉子户”、“高考狂人”,甚至一度被质疑为“当代范进”。
曹湘凡对这些称呼并不认可,他也不后悔这段经历,“我就是认真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因为感觉“高考王”听起来有些贬义,曹湘凡的名片上只有“高考王子”四个大字。“我加了一个‘子’字,就成了褒义。”曹湘凡说。
2007年高考,39岁的曹湘凡终于圆了大学梦,成为湖南警察学院的大一新生。2010年毕业后,他应邀到汉寿县三中当起了老师。2013年,调到老家丰家铺中学任初中老师,每周末到长沙做家教。
做家教以来,曹湘凡每年都会做全国各地的高考题,研究高考命题,预测命题方向。“这两天又要开始做今年的高考题了,大概能做七八成。”他坦言,“我的教学经验是从考场实践中得到的,我的技能不在于我能考多少分,主要在于对命题意图和方向的分析。”
怀念备战考试的日子
丰家铺中学地处山区,师资短缺。这4年里,曹湘凡成了一名全科老师,身材高大的他还兼起了体育课。“这也是我的特长,别忘了我是警察学院毕业的。”曹湘凡一脸认真。
通过高考,曹湘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得到了理想中的体面。但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他也说不上是否满意,只是感觉很累。365天,他不是在教书,就是在去教书的路上。与以前年年备战高考的日子相比,他感觉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心里多了几分空虚。
现在最困扰曹湘凡的问题,仍然是普通话考试。操着一口“塑料普通话”的他,即将参加第13次普通话考试。他的普通话如今是三甲的水准,要达到二级乙等,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他最高曾考过78.5分,距离80分的最低要求仅1.5分之差。“就这么一点很难突破,朋友都笑着问我今年能考过不。”曹湘凡显得焦急又无奈。
备战高考的日子,在曹湘凡的记忆里无法抹去。今年年底,他将完成自己的一本书,书名为《第十三次高考》,讲述一群像自己一样的“高考王”们的故事。
2007年,曹湘凡建了一个微信群,与来自福建、湖北、江西、山东等全国各地的“高考王”建立了联系,现在群成员已有70多人。平时,群友们会说说自己当年参考的故事,交流当前的生活状态,也会激昂地评点近年高考的变化。
明年陪女儿再进考场
今年,是曹湘凡与高考结缘30年,他对高考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从前的高考是“社会阶层的切割刀”,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不断扩招,高考的录取率从他1987年参考时的4.3%变成了今天的83%,高考的选拔功能已经减弱。曹湘凡打趣道:“现在可以说是从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
“由高考分数形成的严格的金字塔不存在了,当今社会给予人更多的可能性,社会选才的途径也更多元,学生们应考的心态和我们当年也不太一样了。”站在湖南师大附中校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曹湘凡如此感慨。
距离曹湘凡最后一次参加高考,整整10年过去。他计划明年再次走进高考考场。这一次,并不是出于对高考这件事的执着,而是因为“女儿明年高考,想陪着她考,给她带来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女儿成绩优异,曹湘凡说,并不想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她, 对结果没有要求,想给她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