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我们家的人来说,都是命运的转折点!”尽管上午动手术、下午看门诊,“忙得别人无法想象”的湘雅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薛敏还是愿意晚上抽时间聊聊高考。
首届“湘雅名医”、首届“全国最美女医生”、“湖南十大同心人物”、湖南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者……58岁的薛敏是湘雅三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无论到哪都自带光环。
薛敏的旁边,穿着红色宽松T恤的杨俊骁一副大男孩模样,其实31岁的他已经在湘雅医院骨科工作4年。
1978年,2005年,相差27年的两场高考,使杨俊骁和妈妈薛敏成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学院)校友。和妈妈当年5个高考志愿都填医学院如出一辙,杨俊骁的一本3个志愿也都填的是医学院校。
杨俊骁最佩服妈妈的坚韧,而薛敏最欣赏儿子的乐观,母子俩的共同目标是——当一名好医生。
“从没想过能上大学”
1966年至1976年,薛敏的中小学时期与“文革”正好重合。由于两个姐姐都下乡当知青,她高中毕业后被父母留在身边,当了两年待业青年,帮着居委会做一些临时工。
当时的她根本没想过读大学,一门心思只想找到一份正式工作。
“如果被招了正式工,我绝对不会去考大学。”薛敏坦言,从服务员到司机,母亲带着她到处求职,可她偏偏都没有被录用,令她十分沮丧。
1977年恢复高考,薛家三姐妹集体进考场,都上了本科录取分数线,但薛敏的档案不知所踪;半年后她再次参加1978年高考,5个志愿全部填的是医学院校。
她被第一志愿——湖南医学院录取,两个姐姐则先后考入湖南中医学院和中山医学院,三姐妹的命运同时被高考改变。
薛敏同班同学的年龄跨度从15岁到35岁,个个卯着劲学习,自习室和图书馆一座难求,“有时用来占座的书会被偷掉”。
薛敏是公认最努力的学生,也是一枚超级学霸。最难的诊断学考试,她得了100分,连老师都讶异“教过这么多年书,从来没见过能考满分的”。
“我其实并不算多聪明,就是记忆力好,正好适合学医,要背很多东西。”薛敏回忆,当年和同学讨论学习,她总能准确地说出某句话在书本的哪一页甚至哪一段。
1983年,薛敏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在湘雅医院。由于医学院毕业生对妇产科往往避退三舍,因此当她主动要求进妇产科时,妇产科主任惊喜不已。
“你去妇产科,就是当接生婆,人家还以为你是成绩差。”尽管妈妈反对,但薛敏很坚持,因为她在妇产科实习时就很喜欢这里,“每天迎接新生命,很感动很快乐”。
儿承母业坚持学医
在杨俊骁的记忆里,妈妈工作以外的时间几乎都陪伴着自己,省吃俭用满足自己的各种愿望。
1992年,薛敏被“可以分房子”的承诺吸引到了刚建院的湘雅三医院,担任妇产科副主任。当时妇产科就一位主任和一位副主任,“手下连个兵都没有,也没有多少病人来看病”。
从小时候陪妈妈上班到上大学,杨俊骁见证了妈妈和其他叔叔阿姨创业的艰难。“我那时觉得,这里就是长沙的尽头,周围都是山,连公交车都停在桐梓坡下面就不上来了。”
和妈妈相比,杨俊骁的成长一路顺畅。“他爱玩的程度与天分成正比。”薛敏笑着说。
只上过一节奥数课就坚持退出的杨俊骁,高中时考进了雅礼中学理科实验班,班里汇集了来自全省的理科尖子,前两年主要针对理科竞赛进行训练。
高二竞赛中,他与全国一等奖差0.5分,只获得全省一等奖,从而失去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这意味着他高三要把前两年其他课程都恶补一遍。
最终,杨俊骁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首次招生的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硕博连读的他与妈妈成为湘雅校友,“她并没有要我学医,但家庭氛围让我觉得,医生是个很好的职业。”
“医学值得一辈子探索”
在杨俊骁眼中,妈妈是个内心温暖的医生,总能注意到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
“她多次为家境困难的病人或科室保洁员发起募捐。”杨俊骁说。
湘雅医学院紧邻湘雅三医院,杨俊骁上大学时,偶尔晚上与妈妈在校园里散步、去医院附近逛超市,总有好多人认出妈妈,亲热地打招呼或者感谢她,“这种感觉特别好”。
工作后,杨俊骁更加理解妈妈的辛苦。他目前担任总住院医师,每天工作到深夜,不由想起外婆曾经告诉他,妈妈在生下他的前一天还在当总住院医师,生完孩子后别人居然问她“你什么时候怀孕了?”
“妈妈太强大了,她吃的苦一般人都吃不了。”杨俊骁感慨,2008年冰灾期间,妈妈在往手术楼的路上不慎摔倒。为了不让病人久等,她强忍着剧痛做了4个多小时的手术,结束后去照CT,居然是腰椎骨折,不得不在家躺了3个月。
尽管薛敏极少告诉儿子该怎么做医生,但她觉得儿子无形中受到了自己的影响。湘雅医院的熟人常跟她说,“你们家杨杨特别勤快!”
杨俊骁的同学中,已经有十几位从医院离职,有的觉得太辛苦,有的则是兴趣转移。
“我没有更换职业的打算,医学值得一辈子探索和钻研。”杨俊骁说,“我希望将来能像妈妈一样,成为领域内得到认可的医生,不,是最出色的医生。”
“能够为病人看好病,病人愿意找他看病”是薛敏对好医生的定义,她微笑地看着儿子,“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