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国妇联举行的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县妇联副主席、喜农杂交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巧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这是她继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后的又一殊荣。
1982年出生的李巧华来自河南,作为靖州媳妇,至今已在靖州扎根10年。这10年里,她成立电商公司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增收;为留守妇女办起技能培训班,提升女性就业创业能力;流转3500亩土地,购进机械设备,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片区……
十年创业不易,回首过往,李巧华依然坚定:“我就是要如野草般坚韧生长,抓住一切机会全力以赴,不断向前。”
身着民族服饰的李巧华在直播间销售农产品。受访者供图
杨梅滞销触动创业心
2015年,33岁的李巧华跟随丈夫从广东汕头回到怀化靖州生活。此前的8年,她在汕头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担任设计主管,负责公司网站、淘宝店铺的视觉设计。这段经历让她感受到了电商的大势所趋和蕴藏的潜力。
刚到靖州人生地不熟,李巧华在县里的农贸市场入口开了一家榨油坊,店门口常常蹲着一些卖外婆菜、杨梅的老太太,每天守着摊儿,但一天下来收入甚微。
“能不能利用自己之前接触到的电商知识,帮助这些老人打开销路呢?”当时微商正流行,李巧华决定试一试。她租下榨油坊附近的一个地下室,把老人们做好的外婆菜进行包装,抽真空、贴标签,让这些原本普通的农产品有了网售的模样。
为了推广这些外婆菜,李巧华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和传统手艺,没想到这篇文章在靖州的朋友圈迅速传播开来,外婆菜也迅速打开销量,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近200份。
这件事让李巧华看到了电商与农产品结合的巨大潜力,她决定继续往前走。
转眼到了2016年,靖州的杨梅成熟季到了,万亩杨梅树挂果,但在当时销量并不理想,一到丰收季,遍地都是没有及时采摘掉落的杨梅。李巧华察觉到这是一个更大的机会,于是,她拉来10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电商公司,帮助种植户卖杨梅。
然而,大家低估了杨梅销售的难度。“在所有水果中,杨梅的运输难度堪称最高。它没有果皮的保护,轻轻一碰就会出水,而且对运输时效要求极高,必须在36小时内到达客户手中,还得全程冷链保鲜。”李巧华说。
当年6月,当大家信心满满地将杨梅推向市场时,现实却给了沉重一击。当时快递冷链配送还不是很专业,杨梅在运输过程中频繁受损。李巧华回忆:“当时我们用的是一次性的饭盒包装,送到客户手中时,常常变成了一盒水,客户购买体验感极差,纷纷退货。”
创业第一年,公司亏损高达200万元。面对这样的结果,合伙人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但我相信我们选择的路没有错,只是还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李巧华将选择退出的合伙人资金退还,与留下来的4位合伙人继续坚持。
真诚执着打开破局路
李巧华开始寻找破局的方法。她深知,要想让靖州杨梅走出去,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投资20万元,拍摄全国首部以杨梅为主题的微电影《情景520,杨梅之恋》,并且自己撰写剧本,参与拍摄制作。微电影上线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关注。
接着,李巧华积极为靖州杨梅寻找代言人,她将目光投向了热心助农又有影响力的省政协委员、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汪涵。她找到湖南广电,不巧汪涵出差了,一等就是20天。之后在朋友的牵线下,终于与汪涵见了面。
衣着朴素、个子不高的李巧华,真诚地向汪涵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带动老百姓增收的梦想。她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打动了汪涵。最终,在汪涵的帮助下,靖州杨梅登上了《天天向上》节目,还在《火星情报局》开设了专栏,知名度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李巧华不断改进杨梅包装技术,与顺丰合作优化运输方案,与文和友、奶茶店等合作,不断拓宽杨梅销售渠道。
2024年以来,李巧华的公司杨梅累计销售额达3000万元,当地的杨梅种植品种也从原来的乌梅优化为东魁杨梅,价格和品质均大幅提升。有了畅通的杨梅销售渠道,靖州产的金秋梨、冰糖橙等农产品也纷纷走出大山,销量不断攀升,带动2000多名农民增收致富。
回首过往的波折,李巧华并不觉得艰难:“总要有人站出来,带着好东西走出去,不然那么好的杨梅无人问津,多可惜。”
合作社助力“她”就业
作为靖州县政协委员、县妇联副主席,李巧华不断利用自身优势,为当地妇女就业创业贡献力量。
经常在村里跑的李巧华,发现许多留守妇女具备一定的技能,比如制作腊肉、泡菜等,却缺乏销售和创业的能力。于是,她积极与政协、妇联、人社等单位沟通协调,开办了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班,分享自己的电商知识和创业经验。如今,有近300名妇女通过培训班,掌握了电子商务销售、杨梅种植标准化采摘、杨梅营销等技能。
在喜农杂交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李巧华还拉起“巾帼育秧队”,培训留守妇女操作智能农机;开设“田间课堂”,带出20余名女性致富带头人。她的合作社里六成社员是女性,她们既能育秧插秧,也能直播卖货,年收入最高的超过10万元。
谈及这些年的创业与生活,李巧华感慨地说:“靖州这座城市不仅宜居,而且对女性创业释放了巨大的善意,提供了充分的帮助,让我这个外地媳妇找到了家的感觉。”
踏着春风,李巧华又有了新的计划。她将以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核心,为种植户提供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无人机飞防、农资配送等专业化服务,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 通讯员 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