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前瞻性规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制定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推动国家碳达峰试点项目,加速建设一批零碳园区。
“助力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是我关注的重点,将聚焦调研发现的问题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在接受政协融媒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也是我国作出“双碳”目标重大宣示5周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结合双碳战略要求,以零碳园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探索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正成为下一阶段推进园区“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方向。
通过在多个园区走访调研,杨洪明发现,尽管部分地区抢滩布局,加快建设各类零碳园区、近零碳园区、低碳园区和绿色园区,但在整体推进上,仍面临园区顶层设计缺失,缺乏全过程、全环节的标准统一框架,存在动态监测能力不足、核查与问责机制缺失等问题。
杨洪明表示,当前我国工业园区平均化石燃料消费占比大,高碳排放与工业生产的连续性需求形成深度绑定。园区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高,清洁能源替代难度大,尽管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加速部署,其发电规模仍难以支撑园区高负荷、连续生产的用能需求,且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推进缓慢,“源-网-荷-储”协同体系尚未构建,绿电波动性大,本地消纳率低,导致清洁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有限。加之园区碳资产开发能力不足,碳交易参与缺乏,碳金融工具创新滞后,碳减排价值难以实现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杨洪明认为,应强化零碳园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覆盖全流程的管理规范,依据园区要素禀赋划分等级,明确差异化建设目标及实践路径。整合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针对低碳建材应用、绿色施工等关键环节,建立全国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与产品认证体系。构建“国家共性指标+地方个性指标”的双层评估框架,国家制定减排强度、绿电占比等核心指标,地方增设特色产业适配性等拓展指标。搭建数字化监测平台,实现碳排放实时追踪,并配套第三方核查与地方政府问责机制。
“以清洁高效为目标,以电能替代为核心,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重塑零碳园区能源链。”杨洪明建议,加快能源供应链升级,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推进工业电气化改造,推广电加热技术替代传统燃煤/燃气锅炉;实现交通电气化升级,推动电动重卡等普及应用。加速建筑低碳转型,外墙与屋顶集成光伏发电,搭配直流配电与柔性负荷调控,实现能源自给。在园区周边集中建设“光伏+风电+储能”混合电站,配套构网型储能系统,通过区域电网与邻近园区共享储能容量。探索减碳收益共享机制,建立园区主导的收益分配机制,按企业减排贡献度动态分配公共减碳设施产生的减排收益,激发企业共建积极性。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许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