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要闻
委员关注 | 潘碧灵:为推进洞庭湖系统治理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25-03-06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图片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对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护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洞庭湖时在岳阳君山华龙码头远眺长江,深情寄语湖南要“守护好一江碧水”。7年来,湖南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深化“一江一湖四水”的系统治理。

 

图片

 

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省委会主委潘碧灵持续为守护洞庭湖安澜议政建言,践行委员责任担当。他认为,应加快统筹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湖泊治理关系,推动洞庭湖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江湖两利、人水和谐。

 

重点关注洞庭湖高效能治理


“水资源紧缺,调蓄能力不足。长江水进不来,‘四口’每年入湖水量较上世纪50年代减少68%,较三峡工程建成前减少30%;洞庭水留不住,受长江上游水库群集中蓄水影响,枯水期提前30-40天。”潘碧灵表示,受历史欠账多、调蓄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以及江湖关系变化、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等新老问题影响,洞庭湖承载能力减弱,湖泊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潘碧灵建议,将保障生态流量目标作为硬约束,积极推进生态流量管理全覆盖,健全长江、洞庭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加强洞庭湖生态流量监测,加强洞庭湖水量配置与调度管理。


“要建立三峡后影响补偿长效机制,补齐短板所需资金。”潘碧灵建议,引导湘鄂两省环洞庭湖市县依据洞庭湖水质、水量等关键要素,综合考虑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水生态产品实物量及质量等因素,制定精细化的补偿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洞庭湖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河流、森林、耕地、野生动物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全民所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潘碧灵还建议,积极开展上下游联防联控,进一步推动落实《长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框架协议》;探索湘鄂两省水生态治理联动机制,建立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实施“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洞庭湖全域各类湿地生态保护联防联治攻坚战和产业生态化绿色转型攻坚战。


多项建言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自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至今,潘碧灵多次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履职,先后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10多次专题调研。


近年来,潘碧灵围绕极端暴雨天气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损失、诱发成因、灾后重建、居民迁建、灾情防御、退田还湖等问题多次率队赴环洞庭湖区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和郴州资兴市等开展自主调研,形成建议向全国政协报送。

 

他提交的“从提升灾害防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的重点地位等三方面强化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谋划,从对受灾害威胁的中高风险区统筹开展避险搬迁等四方面加强重点地区洪涝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体系建设,从升级气象预报与灾害预警技术等三方面推进科技创新与洪涝地质灾害的深度融合”等相关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采纳和积极回应,为完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应对极端气候变化提供了智力支撑。


2025年,潘碧灵将继续深化调研,重点关注洞庭湖蓄滞洪区居民迁建和退田还湖工作,为湖南系统推进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河湖水系连通,筑牢洞庭湖生态屏障贡献力量。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

图 | 政协融媒记者 李飞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