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基层有效治理
发布时间:2024-12-13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近年来,衡阳市珠晖区政协立足专门协商机构职能定位,以乡街政协委员工作室为载体,以“大树议事厅”协商议事履职品牌为抓手,组织全区政协委员主动融入区委“一核五入”里巷工作法基层治理格局,切实将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基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打造“一室一厅”协商平台,丰富基层治理载体。注重搭建“一室一厅”常态化协商议事平台,为联动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打牢基础。一是建好委员工作室。把10家乡街委员工作室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向基层拓展和延伸的有效载体做强做实,打通政协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结对机制,坚持“有计划、有活动、有特色、有成效”标准,把省市区政协委员按照“一界别一乡街”编入工作室,乡街党(工)委副书记担任召集人,主席会议成员联点督导,建立联系机制。二是用活“大树议事厅”。坚持“基层协商群众是主体”原则,将政协协商与居民议事、民情恳谈相结合,在社区设立“议事厅”。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议,组织群众“讲”身边小事、“议”解决办法、“评”治理效能。三是构建协商共同体。建立“政协+部门+乡街+社区+群众”五方联动协商机制,组织政协委员、居民代表、街道社区与相关部门围绕“党政所需、群众所盼”问题深入协商、充分沟通,以“共商共议”激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热情,推动协商达成共识、问题得到解决。


落实“五入五微”工作做法,壮大基层治理力量。推行“一核五入”里巷工作法,创新“五微”工作模式,推动委员下沉基层履职。一是走访入户,开展微行动。委员联系社区,摸清社区基本情况和居民需求,做到哪家有需要哪家就有委员的身影。二是守望入里,设立微岗亭。在社区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微岗亭,驻室委员每周定期执勤轮岗,既宣传政策精神、收集社情民意,又帮助协调化解矛盾纠纷。三是恳谈入巷,推进微项目。每月上旬定期在“议事厅”召开协商议事恳谈会,精选议题,构建居民“参与型”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四是汇情入网,用好微平台。在社区各片区公开委员工作室政协云二维码,让居民通过线上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并将问题建议及时归集反馈乡街、部门和社区,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五是服务入心,实现微心愿。将“微岗亭”“议事厅”等收集的居民微心愿转化形成微建议,交由政协领导、机关办委及驻室委员领办。


构建“提议转评”协商机制,提升基层治理实效。通过建设“提议转评”工作机制,指导各乡街和委员工作室规范选题、协商、成果报送和转化问效等环节,促进基层协商走向规范化、经常化、组织化和制度化。一是建立议题提出机制。每月初,工作室对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核实情况,梳理分类,形成协商议题清单。召集人召集委员商讨议题清单,排出协商计划,并报乡街党(工)委审定批准,确保协商的正确方向。二是规范协商议事程序。按照“党建+协商”思路,协商过程由乡街党(工)委书记或副书记主持,社区党组织、驻室委员共同参与。三是加强协商成果转化。对每次协商成果,工作室及时形成协商纪要、协商情况报告。四是开展协商质效评价。注重协商成果运用的质量和成效,每季度通过党政点评、民主评议、群众评价等方式开展质效评估进行综合打分,并将成果落实完成情况作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以及委员工作室年度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指标予以考核,形成协商成果运用转化的闭环。


文 | 梁璞存(衡阳市珠晖区政协主席)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