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要闻
省政协围城之城委员工作室的履职之路,深耕“围城文化”  助推文旅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06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两座“城”,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一座是钱锺书的《围城》。


涟源市,正是《围城》发轫之地。中国第一所独立师范学院——国立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国师”,湖南师范大学前身)曾创办于此,文学大师钱锺书在此构思了《围城》,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了独特一笔。


2023年7月,省政协围城之城委员工作室在涟源市应运而生。一年多来,委员工作室致力于挖掘、传承与弘扬国师历史和围城文化,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建言推动钱锺书居所修缮


在涟源市蓝田街道的光明山,沿着涟源市一中左侧的小巷向前行进,可以看到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屋掩藏在一片民居之中,虽经历了百年沧桑岁月,仍保存完好。


这里是谭家花屋,是国师唯一遗存下来的建筑,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11月,钱锺书应时任国师院长廖世承的邀请和父亲钱基博的召唤,从云南西南联大转道上海,历时1个多月来到当时地处偏僻的蓝田,出任国师英文系主任,并住进谭家花屋。


钱锺书在这座老屋住了一年零九个月。执掌教鞭的同时,他潜心研究学问,同时构思了《围城》的故事梗概。《围城》主人公方鸿渐任教的三闾大学正是以国师为原型创作的。


一转眼,钱锺书来蓝田已是80年前的往事了。当年很多老建筑都先后被拆除、翻建,唯独谭家花屋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世人探究《围城》的历史遗存。


2023年7月,为更好推动围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省政协围城之城委员工作室在涟源市一中组建成立,由省政协委员胡凌云担任召集人,刘建勋、熊燕妮、傅小松、周惠军等15名省市三级政协委员入驻。


“文化遗址是历史的活化石,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作为国师办学遗址,谭家花屋此前一直被占用,年久失修,未能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委员们积极奔走,建言献策,推动涟源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列专项拨款启动修缮。今年3月,修缮工程正式动工。


记者近日在谭家花屋看到,修缮工作仍在有序进行中,拆下的瓦片砖块细心地码在一旁,工人们正在对损坏的木梁、墙体、院落等进行清理修复,在加固房屋的基础上尽量恢复花屋的历史原貌。


胡凌云告诉记者,花屋修缮已完成80%的进度,修缮完成后计划在此设立历史陈列展、围城文化展厅,将其打造成了解国师历史和围城文化的窗口,让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重现昔日荣光。


多元活动助推文旅融合


在深入挖掘围城文化内涵过程中,委员工作室更是不遗余力,组织委员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开展围城文化相关历史的研究。


在涟源市政协出版的《围城之城》《烽火弦歌——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文化教育中心涟源》基础上,驻室委员们广泛搜集、系统整理关于国师的史料,初步编纂形成了《国师拾遗》一书。此外,还创作并拍摄了《国师》《火炬》《围城》三部微视频及微电影《烽火弦歌》,借助生动形象的影像艺术,将涟源蓝田的辉煌过往呈现在公众面前,进一步扩大涟源围城文化影响力。


此外,委员工作室积极构建多元的文化传播矩阵,通过携手涟源围城悦读会、涟源市一中等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2023年8月,“烽火围城·盛世弦歌”赏读会在涟源市一中体艺馆举行,500余名师生与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赴一场抗战文化的精神盛宴。这场活动不仅激发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与爱国情怀,也让围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同年10月,在湖南师范大学85周年校庆的舞台上,委员工作室选送的节目赢得师生的赞誉。


今年4月,为纪念《围城》创作80周年,委员工作室将阅读活动搬到湄江风景区,联合涟源市政协、市文旅广体局举办“把《围城》捧在手上 让《围城》走进心里”赏读活动,让山水与文化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10月,委员工作室在娄星区三向度书屋开展“围城小课堂”,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浅出解读《围城》,书友们纷纷朗诵《围城》中的精彩片段并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


胡凌云表示,下阶段,委员工作室将继续紧跟省政协“拉满一张弓,射出三支箭”的履职步伐,坚持以专业与热情为笔,以责任与担当为墨,在助推文旅融合的画卷上,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