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须行至一半,始知前路方远。
元代扬州胡长孺来游衡山,行至半山,见“万叠岚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霏。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明代顾璘《游衡岳记》:“午,至半山亭饭,问所谓祝融峰,尚不可望”;清光绪6年,翰林学士邑人谭鑫振应玄都观道士谭教清的邀请,撰写《半山亭记》:“半山亭居祝融峰之半,林壑幽秀,院宇清虚,名山之胜境也。余乞假归谒衡岳,小憩于此”……
原来南岳半山腰是真有一座亭子的,俗称“半山亭”,又名“省心亭”,但不知何年何月因何而建,亦不知何年何月因何而毁。明代理学家湛甘泉《游南岳记》载:“至一小寺焉,问之,则半山亭也,又曰旧紫盖寺也。”1996版《南岳志》则记载:“半山亭原是吸云庵旧址,庵前有省心亭,后省心亭废,仅存吸云庵,俗人惯呼为半山亭。”这半山之处何时何人因何建亭,自是前人的一番别有用心,似乎无需太多解答,行至半途,坐一坐继续出发。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前不久,一副意蕴深厚的对联让南岳半山亭火了起来,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此联为何人何时所撰?似乎一直扑朔迷离。据1996版《南岳志》记载:“民国时南岳人旷冬初撰,后毁。现重刻为吴立民所书。”南岳楹联学会编写的《中国对联集成南岳分卷》一书中记载,此联为旷石泉撰、吴立民书。而更多的资料表明,该联的撰写者应为旷石泉。
经过多方打探,我们终于找到了旷石泉的长孙旷景炎的住处,希望得到更多相关信息。旷老已年逾九十,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见我们一行人前来,连忙招呼我们落坐。
南岳文化专家旷顺年介绍,在旷氏族谱里找到了旷石泉的相关记录,旷石泉,字经泽,光绪六年生,1940年去世,是个儒生,最擅长对对子,南岳衡山多处楹联都出自他的笔下。
听我们说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旷景炎笑着说:“爷爷去世时我才四五岁,他最爱教我写毛笔字,并告诉我捺画要向扫帚扫地一样刚劲有力。爷爷酷爱读书,家里藏有很多古书典籍。爷爷喜欢对对子,远近闻名,外号‘乌梢公’,半山亭的对联就是爷爷撰写的。”
“那时,旷石泉号称‘南岳一支笔’,我们旷氏宗祠的对联就是他写的。白水启家声,问过去人文,投笔直令湘浪涌;苍坡崇庙貌,俾后来英俊,登楼常见岳云开。如今,双田村重建了旷氏宗祠,我们依旧选用了这副对联。”旷顺年补充道。
为进一步求证半山亭楹联的出处,我们打算去旷氏族谱记载的金光岭上寻找墓志铭文,希望有所收获。从岳林村爬上杉湾的金光岭,我们找到了旷氏后人重新为旷石泉修缮的墓地,其墓志记载:“公少即聪敏,性豁达,淡名利,怀才不仕,乐于田园,以避乱世。然深研儒释道学,为衡岳名儒,尤以书法、楹联著于当世。公所撰楹联,或石刻有多处,留存至今。南岳半山亭楹联名扬海内。”这不禁让人忆起《咏半山亭》的诗句:“造极登高还倦否,探奇揽胜止斯乎?吾侪有志观天下,漫肯因循废半途。”
立于半山之上眺望,仍可见熙熙攘攘的尘世,前者后者摩肩接踵,有人尽揽“五岳独秀”,有人只“看山一半”,有人依延寿而居,有人隐半山云关之中。只有真诚地用脚步丈量衡山这本大书,方能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蓬勃向上的智慧。
文 | 周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