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小吴门解放军从这里进入长沙
发布时间:2024-08-02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重访历史现场-微信尺寸---750-420.jpg


长沙市建湘路北段至五一大道之间的八一桥西侧,曾是长沙城的东门——小吴门。在这里,有一块并不起眼的纪念碑,碑上刻有“解放军入城处——小吴门故址”字样。


75年前的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第138师在小吴门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浩浩荡荡开入长沙,长沙市民夹道欢迎,盛况空前。75年后的今天,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脉动,展现着都市的繁华与活力。


湖南政协新闻网

“解放军入城处——小吴门故址”纪念碑。政协融媒记者 王宇轩摄


湖南政协新闻网

如今的小吴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政协融媒记者 王宇轩摄


见证战乱与和平


小吴门系古城长沙九门之一。关于小吴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当时,小吴门一带市集繁闹,手工作坊遍布,为清末民初中山路的繁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77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将年久失修的元代长沙土旧城改为砖石建筑,至此,长沙有了石砖结构的城墙,防御功能大增,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古城”。而小吴门更是这座“坚城”的重中之重,坚固得犹如铜墙铁壁,当时这一带是驻扎了近6000人的卫所。


作为老长沙的一个符号,小吴门不仅记载着长沙市民进出老城的足迹,也见证着曾经的战乱与和平。


1949年8月4日下午,国民党湖南军政首脑程潜、陈明仁领衔,37位湖南军政要员联署发表起义通电,宣布正式脱离国民党政府。8月5日,湘籍著名人士唐生智、周震麟、仇鳌等100余人通电响应起义。得知起义后,毛泽东致电程潜、陈明仁及全体起义将士:“毅然脱离伪府,参加人民解放事业,大义昭著,薄海同钦。南望湘云,谨致祝贺。”


这道电讯给长沙带来了和平,也令50万长沙市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欢迎自己的军队!”“开动机器,为人民的新中国而生产!”……仅一个晚上过后,数万条彩色标语贴满了街头巷尾,映红了古城长沙的每一个角落。


为实现湖南和平解放及迎接人民解放军入驻长沙,国民党第一兵团及省保安部队撤出长沙及各交通要道。8月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沙东南军事重镇株洲及益阳、沅江两县城,长沙外围基本肃清,和平起义的时机已完全成熟。


10万人欢迎解放军入城


8月5日是长沙人民也是湖南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当天,解放军第138师文工团先行,18只军号先导,湖南大学、克强学院、邮汇局、妇联等单位的20多辆大卡车组成车队,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巨幅画像,由小吴门进中山路,转蔡锷路,折向解放路,直走黄兴路,轮番在市区宣传。


身背枪支、马驮大炮的解放军队伍则从东屯渡出发,经五里牌、二里牌,于晚上11时左右,正式从小吴门进入老长沙城区。在小吴门扎起的彩色门楼下,长沙人民为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城区聚集的群众有10万人以上,他们热烈地挥舞旗帜,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彻云霄。当时的一篇报道这样写道:“歌声激荡在高空,半圆的月亮也为这人间空前的惊天动地的场面而大放光芒。”


据长沙各校校史记载,在小吴门、八角亭、司门口等欢迎解放军最为热情的地段,长郡中学与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互相拉歌,热烈欢呼,不少人唱哑了喉咙。


欢迎解放军入城的人群在次日凌晨2时才慢慢散去,但不少长沙群众难掩激动之情,他们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表达对长沙和平解放、免遭战乱的欢欣。至此,长沙成为全中国解放进程中继长春、北平之后的第3个和平解放的省会城市。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