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几度濒临失传,如今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是苗族人呈现给世人的一本“无字天书”
在湘西州吉首乾州古城的“梁氏苗画”,60岁的梁德颂每天端坐桌前,12个小时不停,用画笔创造着一个异趣的世界。
他用时间雕琢着山花野卉、虫鸟走兽,鲜亮的色彩,对称的构图,一笔一画地手工描绘,需要诗人般的浪漫,更牵系着苗族人的虔诚。
苗画,从苗绣纹样底稿中独立成派。它的花式纹样耐人寻味,描绘着苗族人的历史遭遇、饱含着苗族人的生活期许,也暗藏着苗族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几度濒临失传,如今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是苗族人呈现给世人的一本“无字天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画苗画不仅出于梁德颂的热爱和坚持,更是一种使命所在:苗画,梁家四代人的传承史。
传承
1964年,梁德颂生于湖南省保靖县白河村,这里也是苗画的故乡。
作为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苗画始于清朝末年,最初是作为苗族姑娘刺绣图样的形式出现,包括运用在服饰、被面,床帘、门帘、堂帘、床檐、壁挂、佩饰等方面,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苗族古老的文身习俗。
旧时,苗族人婚嫁、生子、建房都要用到苗绣,小镇上有不少人为苗绣画纹样,并以此为生。但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苗绣纹样面临失传,作为教书先生的梁求瑞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从小耳濡目染,喜爱画画的梁永福跟随父亲梁求瑞画绣样。梁永福收集、设计、描绘,系统地形成了自己的苗画体系,并开启了苗绣纹样过渡苗画的第一次创新——以画代绣。
“苗族没有独立的文字,民族文化只有通过口口相传,以及图案等形式表达。”受父辈影响,梁德颂从7岁起便跟随父亲梁永福学习苗画。梁德颂回忆说,“大自然的五颜六色、花鸟虫蝶,以及信仰的神话故事,我的父亲通过纹样设计,把它们画出来,然后苗家姑娘心灵手巧地把这些纹样绣出来,穿戴在身。”
梁德颂:苗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氏苗画第三代传承人
画什么、怎么画,苗画里的每一个纹样都有故事、有讲究。“有一些能画,有一些不能画。比如一对喜鹊寓意双喜临门,比如左龙右凤的位置不能错,喜鹊和梅花组合、凤与牡丹搭配。”
在梁德颂看来,苗画最难的是构图。“构图讲究线条流畅饱满,讲究形式对称,其中白描是最高难度的。不打草稿,所有构思都在脑子里,用毛笔画在宣纸上,一气呵成,一笔呈现,不能出错,无法改动。”
和作画一样讲究的是上色。“苗画里的色彩用红黄绿蓝白五种颜色,互相衬托,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梁德颂说。
在梁德颂的工作室,作一幅白描长卷,有时需要几个月,有的则是几十天。根据苗族的氏族图腾,梁德颂搭配出喜鹊噪梅、双凤朝阳、五谷丰登、鸳鸯戏荷、鱼水相怜等题材,云朵的翻腾、枝蔓的叠层,梁德颂对生活实景赋予了艺术的想象创作,山间草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从白描到上色,梁德颂的苗画体现出似绣非绣的立体感。
从梁求瑞到梁永福再到梁德颂,画苗画牵引着三代人的命运,却也悄然迎来时代的选择题。
《文史博览·人物》2024年第6期 《四代人的苗画史:守护苗族人的“无字天书”》
翻红
旧时,苗族人身上的头饰、前襟、袖口,小孩的帽子、口水兜等,都绣有苗族纹样。而随着时代变迁,苗族传统服饰穿戴减少,苗族人穿上便捷潮流的时装。苗画的应用场景减少了,无法以此谋生,因而画匠也就退出江湖了。
直到2003年,民间艺术再次受到重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上门找到梁德颂及其父亲,收集苗画素材。
面对濒临灭绝的苗画技艺,为生计奔波在外的梁德颂,在这一年决定重返家乡,重拾画笔。
“这项技艺是祖传,如果在我手上断掉了,很可惜。”梁德颂给自己期许五年,“把所有的纹样都画出来,哪怕没有市场、无法谋生,但我留下画作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看到这是苗族人的文化遗产。”
远不如苗银、苗绣的知名度,苗画的美偏居一隅,唯美又纯净。和苗画的静美一样,梁德颂也是安静作画,艰难度日。他为了一个未知的信念在画,那就是“苗画的美一定要让更多人看到、知道”。2009年,他在乾州古城开设了“梁氏苗画”工作室。
而苗画的“翻红”,源于一场“邂逅”。2009年5月25日,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湘西考察,第一次看到梁德颂的作品,惊叹不已,并写下《邂逅苗画》一文,其中写道,“论其画技,已相当纯熟。用笔老到,设色也考究”。
梁德颂回忆,当冯骥才得知苗画已鲜有人继承、创作时深感惋惜,“他说苗画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应设法加以保护、传承,一定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场邂逅,让梁德颂多年的静默坚守终于看到了希望,“从那时起,我的信心就更足了”。
在冯骥才的呼吁帮助下,在梁德颂的坚守、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苗画得到中国最权威民俗专家的认可,也从“苗族刺绣样稿”到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苗画”。
2011年,湘西苗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梁德颂成为苗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创新
站在更高平台,梁德颂参加比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及专业领域内的各类证书。从走向港澳台,到走出国门,通过比赛培训和文化交流,苗画纹样通过梁德颂的解读,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如何让苗画走向更多年轻人群体,让传统文化和市场更好结合——如今,这成为时代给予梁氏苗画第四代传承人梁金翠的考题。
梁金翠:苗画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梁氏苗画第四代传承人
“从我的爷爷到父亲,他们挽救了苗画濒临灭绝的处境,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从小我看到他们这段路走得很不容易。”梁金翠说,“继续传承是我的使命。”
大学毕业后,梁金翠便加入父亲的工作室。除了钻研画技外,梁金翠成立了梁氏苗画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苗画传习基地招收苗画传承人。如今,她也成为苗画的县级非遗传承人。
“苗画之前就是服务于苗族人的生产生活,现在我们做的,只是把它重新拉回我们的生活,让它回归大众视野。”让苗画同市场结合,梁金翠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前几年推出了数字藏品,同奶茶店联名推出设计款茶包装,“尽量用当下比较流行的技术手段,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苗画”。
就在前不久,湖南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财经学院等院校的师生,来到梁德颂工作室开展研学。梁德颂现场演示、解读苗画,在两天时间里,师生共同完成一个个小作品,“年轻人的热情很高”。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认识苗画。”梁金翠坦言,目前真正沉下心来从事苗画传承的很少,年轻人更少。
“学画苗画没有两三年去是很难出师的,人才的缺乏是目前最大的局限。”在她的推动下,开展了一次次苗画进校园活动,“苗画是记录、解读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希望苗画在更年轻的一代,播下种子”。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