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受强降雨及上游水库泄流影响,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㵲水河段水位持续上涨,城区部分低洼地带被淹,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一户都不能落,一个都不能少。”为应对洪峰过境,新晃县政协落实县委、县政府要求及县防指部署安排,动员机关干部、委员、村组干部、志愿者全力投身防汛一线。其中,6月29日清晨至6月30日黎明,大家彻夜未眠,转移群众189户,共597人,救出受困群众15人,平安度汛。
洪水漫过小河街一带路面情形。 提前摸排,备战洪峰 沿㵲水两岸,新晃县城区共设5个防洪区,根据相关安排,新晃县政协牵头负责㵲水下游的五号防洪区,县政协主席田新益任指挥长。 五号防洪区范围为㵲水两岸老晃城大桥以下至柏树林大桥以上,河段长约1500米,包括多个村(社区),分为4个防洪小区,总计7937户、2.4万余人。 由于五号防洪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势低洼,人员多、自建房多,老年人多,情况复杂,转移难度大。 新晃县政协科学研判,积极应对,组织机关干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志愿者等总计500余人,自6月27日起开展摸排,详细掌握防洪区情况,形成摸排表。 6月28日,㵲水上游暴雨不止,水情瞬息万变。县政协迅速应对,展开敲门行动,根据摸排情况向相关群众讲解洪水应对方式。 6月29日9时45分,怀化市发布洪水黄色预警,预计10小时内,㵲水干流新晃县新晃(二)站河段可能出现警戒水位左右的洪水过程,影响范围为新晃县,要求沿岸相关单位及社会公众做好避险救灾工作。 洪峰过境已为必然,转移避险“应转尽转”。随着情况变化,五号防洪区内,县政协牵头相关单位和人员,开始紧张有序地帮助群众转移撤离。转移劝导工作并不好做,本次洪水已有20多年未遇,部分群众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家就主动上门,挨家挨户介绍相关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劝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位不断上涨,24小时值守不容半分懈怠。县政协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一直在现场巡查、帮助群众转移,饿了就塞两块面包果腹,直到天明。 工作人员帮助村民抢运财物。 6月29日16时左右,在柏树林村一家豆腐坊中,转移群众始终牵挂着储存的近20吨大豆,一袋100斤的大豆价值300多元,如果大豆进了水,损失很难承受。“我既是一名政协委员,也是一名领导干部,当然要冲在前面。”为了让百姓安心转移,新晃县政协委员、县商科工信局党组书记杨毅扛起成袋的大豆就率先行动起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花费2个多小时进行转移,为群众挽回了损失。19时左右,大豆刚刚转移完不久,水位漫过豆腐坊。杨毅又继续奔赴下一处战场,一忙也到了天明。 工作人员帮群众转移物品。 心系群众,奋战不停 以“汛”为令、闻“汛”而动,6月29日13时,新晃县启动防汛应急III级响应,18时提升至II级。20时50分,怀化市水文局发布洪水红色预警。21时,新晃县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要求果断转移撤离受威胁区域群众,快速高效开展应急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五号防洪区相关负责人接到指令后,推动转移工作有序加快进行。水位不断上升,6月29日24时,蔓延至五号防洪区指挥部,形势严峻但指挥临危而不乱。 县政协委员姚赛群彻夜坚守在2号防洪小区。其中,2号防洪小区内的自强纸业是转移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该企业有员工160余名,其中残疾人73名。到6月29日中午,该企业开始进行有序转移,但仍有3名残疾人员工被困办公楼3楼。水位不断上涨,此时水位已有约1.2米深,姚赛群及时上报,经过研判决定安排救援力量进行救助。“一定要保障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6月29日23时左右,橡皮艇搭载3名员工成功脱困。 自强纸业厂区内,工作人员紧急组织救援。 县政协委员、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顺焱在1号防洪区的小河街一带紧急转移群众,小河街两名老人的安全情况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工作人员曾多次上门劝导老人离开,最终直到水位逐渐逼近身在二楼的他们,两人才同意乘船离开。6月30日凌晨3时,两位老人被顺利救出。 工作人员用冲锋舟救助小河街被困群众。 当夜,最后一户人家被困在小河街一处住宅的三楼,县政协秘书长吴长明在现场指挥救援工作。因为小河街一带水流很急,在怀化市消防部门的支援下,消防车架起云梯用探照灯照明,以无人机勘定救援路线后,三艘橡皮艇驶向被困群众,后方还有蛙人待命,方才搭起一条守护生命的通道。 6月30日凌晨4时30分,2名群众被顺利接出并转移。此时洪峰正过境新晃,超20年一遇。望着被转移出的群众和安然无恙的消防战士,吴长明紧绷的心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是他又一个未眠的长夜。街道上警灯闪烁,工作群内的水情预警信息10分钟就刷新一次,吴长明的电话整夜都没有停过,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汛情紧急,非只此夜,吴长明已经一周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了。 6月30日凌晨6时,水位渐退,新晃政协人的工作仍未结束。洪水消退后留下大量淤泥与杂物堆积,影响群众出行。6月30日上午,县政协组织人员奔赴防洪区,开展汛后清淤除障及防疫消杀工作。 3号防洪小区内,大家正在清理淤泥。 6月30日17时,五号防洪区3号小区内,清淤及消杀工作基本完成,尽管头顶仍是风雨,但退水区域已重现昔日容颜。7月1日,防洪区内生产生活已逐步恢复,安置点的部分群众开始返家。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谭钧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