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含绿量”“含金量” 双提升,洞庭湖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5-31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聚焦生态农业(900-504).jpg


洞庭湖孕育和承载了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厚重。如何拓宽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在提升生态颜值中不断做大经济价值,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平江县的芦头村通过充分挖掘生态文旅资源,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变为新时代文明村;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文化、体育、农业全域融合发展,形成文体农商旅“1+1+1+1>4”的倍增效应;南县持续推进稻虾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县稻虾种养面积62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60亿元……一个个点“绿”成“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故事,正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生。


湖南政协新闻网

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近年着力发展风干鱼产业,较好地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图为当地一条“晒鱼长廊”。   中新图片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三湘大地,万流归湖。走进洞庭湖,处处彰显着大江大湖的生机与秀美。


当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推进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实现了“含绿量”和“含金量”双提升。


大通湖是湖南省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被誉为“洞庭之心”。近年来,益阳市大通湖区采用种植水草进行水环境治理,大通湖水生植被恢复超4万亩,沿湖植被带修复超65%,“水下荒漠”转变为“水下森林”,大通湖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


与此同时,大通湖区通过以点带面实施生态种养转型探索,推动临湖精养鱼塘全面退养改种水草,并以“三产融合”模式为指引,探索发展“水草+青虾”“水草+大闸蟹”等多种套养模式。


创新“鸭蛙香稻”绿色生产模式让位于湖北省荆州南部的石首市走出了一条“越保护,越发展”的绿色发展新路。“鸭蛙香稻”绿色生产模式分为鸭蛙再生稻、五彩鸭蛙香稻、创意鸭蛙香稻三种,在中稻生产过程中,前期、中期利用稻鸭共生,后期利用稻蛙共生,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既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业效益。


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则依托院士资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标杆区,打造水产种业“宝地”,让“生态鱼”游向三湘四水。


为保障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南县成立稻虾产业发展指挥部和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编制了工作规划,出台政策性文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面筑牢生产根基。


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多措并举,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穿紫河是常德穿城而过的千年古运河,上世纪80年代,因水系改道切断了水源供给,加之两岸污染物大量排放,穿紫河一度成为“臭水沟”。近年来,常德市深入实施城市水系综合整治,通过全线截污、降堤修闸、修建生态滤池、打造海绵城市,穿紫河又恢复了生机,成为一条流光溢彩的“碧玉带”。如今,通过以流域治理带动周边土地升值,以商业开发反哺水系修复,穿紫河水系形成了商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良性循环。


白麟洲村位于沅江桃花源段江心洲,四面环水,是古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的原型地。近年来,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模式,桃花源管委会坚持生态“护”岛、绿色产业“强”岛、农旅融合“活”岛,创立了“小陶家”系列品牌,发展有机果蔬采摘等农耕旅游项目,实现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农旅融合转型,使昔日封闭落后的江心小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桃花源全域旅游的热门景点。


湖北省松滋市北滨长江,南接武陵山余脉,水连八百里洞庭。近年来,该市一方面探索多主题、差异化发展思路,从景点景区游升级为全域旅游;另一方面发挥山水、温泉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洈水、卸甲坪等区域建设生态旅游走廊,打造系列赏花旅游产品,形成乡村旅游新的增长极。


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实现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向“一方水土富一方人”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芦苇造纸产业一直是沅江市拳头产业之一。2018年12月,沅江市造纸企业全面退出造纸产能,从此芦苇造纸产业从沅江市退出历史舞台。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成了困扰沅江市委、市政府的难题。经过多年探索,当地通过打造“两芦”(芦笋、芦菇)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既能满足生态价值,又能创造较高经济效益的新路子。


如今,“两芦”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近3万人的二次创业和再就业,纸厂和苇场失业失收群众的生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芦笋、芦菇产业具备安置人员多、效益高、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容易复制推广等优点,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工作。


平江县的芦头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有着华东地区保持动物种类最多、植物最齐全的原始次森林,是平江古“罗子国”文化之首。为充分利用好这一独特资源,芦头村村委牵头成立了一家公司,每年利润的20%用于村内公共建设,10%用于巩固脱贫成果。如今,该公司通过打造以森林生态、卢戎文化为主线,以滑、溯、乐、养、康、游、闲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全体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截至2023年底全村综合收入2500多万元。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