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省两会特别报道
最美大学城——山水成就人文胜地 热土绽放科创魅力
发布时间:2024-01-22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湘江畔、麓山脚,最美大学城是长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湖南政协新闻网

大学城聚集着众多高校,一年又一年,学子们来到这里追逐梦想。


湘江之滨,岳麓山下,学府齐聚,文脉深厚。这里是景区也是大学城,既是湖湘文化根系所在,也处处涌动着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更承载着无数人的向往与记忆。这是一片开放包容的人才沃土,也是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活力源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从千年学府生发而来的学风,挽着湖湘历史拂过湘江,泛起湘水余波,沿着麓山南路抚摸着这座“最美大学城”。湘江之畔的岳麓山下,城市与大学浑然一体,名城和名校相得益彰。


湖南政协新闻网

校园的林荫大道,落下时光的痕迹。


风光秀美

山水相映成画,历久弥新


长沙,一座2500余年来城址未变、城心依旧的古城。西依岳麓,东临闹市,湘江穿城,橘子洲纵贯江心。千年古城的城市灵魂,是一则岁月与文化交织的故事。这座山水洲城见证了无数兴衰,历经烽火洗礼,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从这里走向万千世界。


新时代的长沙,一手握着浪漫,一手带着诗意,行走在古朴与青春的交汇点,在热闹与沉静交融中散发着自己的独特魅力。这里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美不胜收的人文古迹、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整座城市上空徜徉着独特的文化自信。


岳麓山下的大学城,正是城市灵魂的具象化。古朴雅致的麓山风光、水波如镜的人气后湖、树影斑驳的错落楼宇、景校相融的大学校园……大学城从千年历史中走来,从厚重的文化传颂里升华,这里早已成为长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诗情画意的岳麓山,吸引着无数游客来此打卡。它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后一峰,是儒释道一体的文化圣地,更是有着“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之称的红色热土。这里埋葬着先烈的铁血忠魂,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更是让毛泽东在橘子洲喷涌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之问。


这座充满底蕴的名山,是一个能唤醒“诗与远方”的地方。它是宋代儒学的弦歌,也有着红色故土的盛名,它山间的宁静守护着湖湘文化的传承——岳麓书院的青砖红瓦、古老石碑皆是见证。穿过古麓山寺山门,人们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古色古香的砖墙历经风雨,门额上“古麓山寺”的匾额笔力遒劲,饱含这座千年古刹的沧桑。


在东麓的山坡上,不仅有红枫、古松,还有一座爱晚亭。亭榭楼台总能激发文人雅士的兴致,他们在这里吟诗作词、纵情高歌,墨宝、趣闻、对联、宏论……爱晚亭本就璀璨,艺术之花的盛开更是锦上添花。


湘江与麓山拥着的后湖,如一幅温暖静谧的画卷。从“一湖臭水”到“一汪碧水”,污染、淤泥早已不见了,小而美的驳岸景观日益增多,动物绿植纷纷安家于此,沿湖栈道和环湖自行车道流动着游人的身影。湖光山色,为“最美大学城”带来了平静与美好。


湖南政协新闻网

大学城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和未来。


湖南政协新闻网

莘莘学子心,殷殷校友情。


巍巍学府

开放包容并蓄,赓续荣光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成为热门话题。


在最美大学城,一条最青春的麓山南路,串联起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3所“宝藏”大学。师生过条马路就能去隔壁学校吃个饭,再一抬脚就能到另一所学校蹭个课。


山里有座大学城,大学城里有座山——山与城相融,景区与校园浑然一体,走进大学感受知识的纯粹,也是在感受一座城市的开放气度。


历史文化、青山绿水,承载着千年学府的荣光与湖湘文化的灵魂。这里是湖湘科技创新策源地,也有着后湖艺术园的文化集聚,文化与创意点亮了这片山水的内涵。这里拥有20多所高校院所、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0余个,莘莘学子在这里留下了最灿烂的青春时光。


绕着中南大学老图书馆走过林荫道,两栋清水红砖的建筑正守望于此。和平楼、民主楼是两座姊妹楼,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与林徽因伉俪设计,建筑整体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典雅风韵,又有现代建筑的落落大方。


坐落在东方红广场旁的湖南大学科学馆,古朴而不失韵味,雅致又不失庄严,醒目的红墙灰瓦为它赢得了“红楼”的美誉;省美术馆、麓客众创、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一个又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入驻后湖国际艺术园,让这里成为碧波荡漾的艺术之湖。


倘若时光倒转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这里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几乎每一所从旧社会迈入新中国的大学,校史上都记载了相同的拐点: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


为了改变中国当时冶金工业落后的状况,由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6所院校矿冶类学科组建而成的中南矿冶学院,在长沙开启了拔节而上的征程。后又升格为中南工业大学,继而整合为中南大学,如今这所“985”名校,正在迈向更高的目标。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同址办学,历经千年变迁,薪火相传,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和世界高等教育的罕见奇迹,成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生动写照。


国立师范学院则诞生于1938年抗日烽火之中,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院校。学校首迁溆浦,再迁南岳,终落长沙,直至1984年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它是湖湘文化的传承地和创新地,书写了无数少年的成长与荣光。


校园里,老建筑与新大楼交相辉映,古树与新植向阳挺立,拐角处的教育大家雕像守望着来来往往的青年学子,处处传承着精神和力量,承载着梦想和希望。


湖南政协新闻网

大学校园,古朴而又不失韵味。


湖南政协新闻网

中南大学,出则繁华,入则静谧。


人文璀璨

岁月流转如歌,万物芳华


大学城不仅传递着一代代青年学子的风华正茂,也沉淀着千百年流传的历史文脉。


岳麓山畔,有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有激情澎湃的新民学会,活力十足的姿态是大学城永远的名片。千百年来,这座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思想巨擘和文人骚客,绘就了厚重豪迈的文化底色。


流放长沙的屈原行吟湘水,成就《九歌》《渔父》等千古名篇;太傅贾谊漫步于太平街,满腹才华,却疏不负梁;“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朱张会讲的波纹,萦绕世人耳边;隔江而望的杜甫江阁,讲述了年近六旬的杜甫的家国忧思,他调墨弄笔写下“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的不朽诗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青年毛泽东发出了响彻世界的豪迈之声……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卧在麓山脚下,始建于北宋的千年学府,迎来送往无数文人墨客,孕育了众多思想学派和文化成果。它目睹了理学大师闪耀麓山的身姿,迎来了王夫之的孜孜求学,也目送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杨昌济等大师走向世界的身影。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包容开放的学术态度延续至今,照耀着山脚下的大学城。赫曦台、御书楼、斋舍、文庙、园林、匾额、对联、学规……这里追求的实事求是,深深影响着无数中国人,也孵化出“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引领湖湘学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岳麓书院宛如湖湘人才辈出的源头,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的完美融合,让这片历史上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山水,从此有了新的力量与荣光。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湖南大学有“千年学府”之称。


赤诚少年

心怀家国天下,人才辈出


时光洗练了历史,沉淀了人文,孕育出创新创业的土壤,也滋养了无数敢为人先、怀揣家国情怀的少年。在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中,岳麓山下的大学城始终与长沙水乳交融、互相成就。


这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里绘就了一幅湖湘少年的活力画卷,这里的底蕴犹如回响千年的心跳,不断给予这座城市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和奋发基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属于大学城的文化底色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天空,见证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这里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何叔衡等一批革命先辈,也走出了众多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他们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以杰出的贡献与成就,深情回应多年前在麓山脚下高声朗读的青年学子。


有着“湖南硅谷”之誉的大学城,科教资源密集,创新人才荟萃。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来到麓山南路,他们从这里开枝散叶,怀着一腔热血迈向广阔世界,一展身手。大学城是他们光彩人生的起点,也是他们反哺桑梓的落点。在大学城里,这份始终与时代携手同行的少年之美,流露出这片土地独一份的文化魅力,也成为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一抔热土。


人才是强校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近年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创新性提出“以引进人才做人才引进”的思路,形成中部地区高校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的长效机制;举办国际青年学者岳麓论坛、湘江论坛,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打开海外青年学者了解湖湘高校的窗口;设立“创新驱动计划”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培育未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助推青年人才加速成长……


如今的长沙,借由科技人才强基工程、杰出创新青年人才及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等一系列计划激励人才成长,人才的“蓄水池”越来越满。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大学城,留驻长沙,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源源不断地注入智慧和力量。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湖南师范大学传承教育薪火。


湖南政协新闻网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超级算力在里面奔腾。


科创热土

勇立时代潮头,活力迸发


湘江科学城的建设,是一次“城中城”的升级。


2023年12月,湘江科学城正式开工建设,跨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未来,这里将成为湖南的创新成果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区、创新产业增长极、创新生态共同体、创新发展新引擎。


最美大学城,早已蝶变为人才集聚的强力磁场、名副其实的科创热土。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这里汇聚了数十名“两院”院士以及大批创新创业团队,这里也坐拥3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3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新时代的高校“校友圈”串起了科技创新的生态链。


新晋院士赵中伟从一位北方人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湖南人,这是“城与人”的“双向奔赴”。这位被中南大学滋养了30多年的教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自己的心声:“个人渺小,平台伟大。”


岳麓山下有“富矿”。这富矿源自活力满满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这里曾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大学科技园之一,也曾在当年兴起现象级的“院士创业潮”,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黄伯云、刘业翔等纷纷“下海创业”,他们出技术、育人才,吸引社会资金,在各自拿手的领域大展拳脚,带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潮。


有了院士们做榜样,越来越多的科创人员走出象牙塔,迈向广阔的市场。当年,100多名专家教授领办了57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创办或领办企业的院士有10多名,这一数据是当时在湘院士的三成之多。院士“出山”,激发了科创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为更多的年轻人照亮了科创之路。


名为“院士创业潮”的灯塔,为航行于科创海洋的有识之士指明了航向。中南大学何清华教授领衔创办的山河智能,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如今,院士创业已稀松平常。近两年来,岳麓山大学城落户了17个院士(团队)项目。在长沙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之际,继承“院士创业潮”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真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正在聚集新的力量,持续释放新的强劲动能。


千年书院滋养的最美大学城,成为湖湘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内涵的一道亮色,“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在时代发展中赋予了新的使命,激励着奋发进取的青年学子。


文/政协融媒记者 邹嘉昊  图/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