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叶
曹操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仅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还把一大批“经”不明、“行”不修的人吸收到自己周围,成为他的重要将领和僚属。公元210年,曹操撰文推出《求贤令》,正式把“唯才是举”四个字提上了他雄心勃勃的政治日程。
有个名叫季阐的,在白马曾犯过接受贿赂、夺取人家婢女之罪,曹操觉得他非常有才,仍固执地令其做了济北相。曹操这样做,并不是表彰他的错误,而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谓之“失晨之鸡,思补更鸣”。还有个名叫丁斐的,是很好的参谋人才,他在曹营任典军校尉之职时,曹操十分相信他,常采纳他的建议。建安末年,丁斐随同曹操伐吴,后利用职务之便,用自家的瘦牛换了一头体壮的官牛,被人告发,受到了下狱免官之罚,以后曹操又恢复了他的官职,对他未加过于责备。
在曹操的部下中,有一部分人曾写信给袁绍,臭骂曹操,大肆吹捧袁绍;有的干脆表示欲离开曹营,投奔袁绍。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战败逃走,扔下大批书信。曹操见这些书信后,他的手下纷纷表示:“应把他们抓起来。”曹操却不以为然,微微一笑要求把这些信统统烧掉,并表示不必追查是谁所写,按当时的情况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可以理解的。这件事传出后,那些暗通袁绍的人,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其他的人也觉得曹操度量大,体恤部下,能够容人,甘愿为他效力。可见,曹操的装聋作哑并非糊涂,其实是安定军心的聪明之举。
在用人方面,曹操充分表现出他容天下之量的气度。
一是不念旧恶,不计私仇。如袁绍的部下陈琳,在官渡之战前夕为袁绍起草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檄文不仅举出曹操的种种罪行,还在文中大骂曹操的列祖列宗,对其人格进行侮辱。像陈琳如此恶毒的攻击,一般人难以容忍。但当陈琳被俘向曹操赔罪后,曹操非但未杀他,还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
再比如,宛城之战中,张绣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他的右臂也被张绣军队的乱箭射伤。当贾诩劝说张绣投奔曹操后,曹操不但既往不咎,还表现得十分热情,他不仅没有报杀子之仇,同时还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并封他为扬武将军。对此,《三国志》的作者在《魏书·武帝纪》末评价说,曹操用人“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这说明曹操在用人问题上,确实能克制感情,从不追究私人恩怨,而是为大局着想,做到了唯才是举,量才录用。
二是礼贤下士,不忌“清高”。曹操对于那些享有声望、自恃清高的名士,总能以宽容之心相待。如名士邴原,超脱世俗,清高自许。投归曹操后,曹操任命他为东阁祭酒,对他的态度非常谦恭。建安十二年(207)冬,曹操北征乌桓回到昌图,设宴招待士大夫,喝酒到快要醉时,曹操说:“此战中,驻守过邺城的诸君,他们定都会前来迎接,不管今日还是明早,定会来的,不会前来的,只有邴祭酒吧?”话音刚落,邴原已先到了。曹操十分吃惊,并对邴原的行动大加赞扬。这不仅反映了曹操礼贤下士,也可从中看到邴原自悖清高的影子。汉末名士是一股较强的政治势力,他们在社会名望高、影响大,对他们的态度如何,关系到人心向背。曹操对这些人采取宽容、敬重的态度,大概是出于利用这些人在社会上的声望和影响,以争取人心的考虑。但是也应肯定,曹操对士人的这种态度,也不乏广纳人才、才尽其用的用意。
曹公的“唯才是举”用人思想,不仅成就他走进历史,也留下了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