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维新志士,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诗,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变法图强,他将生命定格在33岁,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的名字却永载史册,他的精神生生不息。
谭嗣同的研究者大多从他的身世、生平和思想等方面入手研究。他有着矢志报国、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求新求变的改革精神,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科学精神。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是怎么形成的,人们了解甚少。
最近,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浏阳籍作家彭晓玲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谭嗣同的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谭嗣同》全书有上、中、下三卷,分别是《萌动》《觉醒》《怒放》,共计62章99万字,作家用丰富的细节展示了那个变革时代的众多风云人物,用文学的语言、史学的态度,将一个鲜活的谭嗣同演绎在读者眼前。从创作到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作家彭晓玲花了整整8年多的时间。彭晓玲陆续寻访了20多个城市和地区,在谭嗣同的家乡浏阳东南西北四乡,在谭嗣同足迹所到之处北京、商洛、天水、兰州、武汉等地,寻访谭氏父母兄弟、挚友唐才常的故址与后代。在南京,她多方了解谭嗣同为时务学堂购买仪器的诸多细节;在商洛道中、天水、兰州,她探访谭嗣同生前写过的武关、蓝桥、韩文公祠、王氏园林、庄严寺等地,尽力探究谭嗣同南奔北跑的艰难及成长的奥秘。
作者以谭嗣同的成长、成才、为家国勉力变法直至英勇献身的短暂而壮烈的生命历程为主线,以欧阳中鹄、唐才常、陈宝箴父子、梁启超等人在晚清动荡的历史风云中的活动史为辅线,有机交织,线条清晰,情节跌宕,以细腻而充满张力的笔触,描写人情世态,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在晚清社会急剧动荡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谭嗣同迅速成长为维新变法志士、最终慷慨献身的生命历程,体现了长篇小说所具有的厚重与深广。
在作家笔下,丰富的细节印证出时代轨迹,使得谭嗣同的形象生动而立体。面对亲人、朋友,他的言语是那么的温和、善意。我们来看谭嗣同看到儿子和夫人李闰时体现出的温情:嗣同小心地接过儿子,儿子温暖柔软的身体安静地躺在他的怀里,他低头看了看,儿子微眯着双眼,一副享受的神情。“看你笨手笨脚的,儿子竟然不吵,真是怪事。”闰娘从后面舱里出来,看了他们父子俩一眼,眼眶红了。嗣同忙走上前,悄悄地对她说:“闰娘,你受苦了。”他真想拉拉闰娘的手,感谢她为谭家受了那么大的苦。这一细节,道出了谭嗣同作为一个丈夫、父亲内心深处的柔情。是啊,“怜子如何不丈夫?!”像这样从人性出发描述主人公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充分展示了谭嗣同性格的多样性。
而面对国难,他却悲愤不已。当他从任湖北巡抚的父亲那里了解《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得知最后全部内容,不由怒火满脸,面对父亲和在场的朋友愤激地大声说:“《马关条约》割地之事,其祸尤浅。可和约中通商各条,将兵权利权商务税务一网打尽,又将火轮舟车开矿制造等事项先机占尽,致使小民之一衣一食皆当仰之以给!自古取人之国,无此酷毒者!”“中国今日人口虽多,却一盘散沙;军队虽多,却形同乌合。落后就要挨打。我大清国再不变法再不自强,就自取灭亡。”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民族、国家大义为己任的谭嗣同。他最终能成为变法先驱、民国先觉,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人密切相关,与他日积月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相关。在这部作品里,这样细致的、生动的描述比比皆是,让人物形象立体化,给人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彭晓玲在作品中用大量的细节,将历史的客观与文学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遵循了历史,同时也充满了文学的想象力,由此,她写出了一段活着的历史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纵观全书,真正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融、思想与艺术并举,让读者感应到历史时空所留存的生活气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可以预见,长篇小说《谭嗣同》的出版,必将成为一部对谭嗣同精神价值的审视之书,一部对历史变革进程中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追问之书。
文 | 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