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庆山所写的《一切境》,对于书中的某些文字久久难以忘怀,恍然间竟有了错觉。联想起美国作家梭罗写的散文集《瓦尔登湖》,书中描绘了自己独居湖畔的所见所思所闻,返璞归真的文字,记录的是简单朴实的生活,道出的是意境深远的思想。
两书在某种意义上颇有同工之妙。《一切境》也是一本散文集,记录的是作者在某一时刻心念的迸发,是深刻的思想结晶,给人以启迪的力量。也许,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湖,独属于梭罗。文字在岁月更迭中依旧弥香,给人以指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见,每个人心中都可安置一片“瓦尔登湖”,那是精神世界的领域,不以外界事物作为评判标准。读书,便是为了找到这样一片风景秀丽的湖域。
《一切境》中写道:“只有保持长期的、有主题性的、系统而深度的阅读,进行有序的整理与思考,才有可能形成某种思维突破。思维突破之后,才会带来身语意整体层面的提升。”读到此处,深有感触,好似自身的写照。近几年,我日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起初读书,难免心浮气躁,无法沉下心来,思维常常在陆地上奔走游离。我知道,这是一个锻造自己的过程,正在与内心动荡的自己相对抗,待到时机成熟,才让自己逐渐与文字水乳交融,内心不再抗争,慢慢萌发了兴趣,把读书当成了爱好。这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
网络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的信息碎片化,浅薄的内容难以引发深度的思考。读书以量计算,也难以企及思维突破的界限。这也是我初读书时所引发的误区,带有某种功利性,为读完了一本又一本书而感到骄傲,实际上我从书中汲取的营养实在泛泛。倒也不是说这种功利性的读书方法毫无用处,至少在培养阅读习惯初期,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同时也让我接触了许多从前未曾接触的知识点,也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拨开了一层迷雾。但这种读书方法,依旧处在“读而不精”的边缘,有待深造。
作家蔡东谈创作体会时说:“坐在桌子前,不是心沉下来,开始写,而是写着写着,感觉心沉下来了。”其实不仅写作如此,读书亦如是。实际上,读书与写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于我而言,写作是深度思考的过程,相当于把书中的知识内化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写作,让思想通过文字得以呈现,这个呈现的过程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再局限于他人的见解与观点,而是在思辨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事实上,意识的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一个人深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知识得以累积与增长,意识也将层层攀越,上升到更高的领域。这是时间的产物,量变引起思想上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所谓,内在丰盈者,独行也如众。不可置否,读书,确实无法让自己腰缠万贯,但读书让知识汇聚成汪洋。内心安然,清风拂过,岁月静好,便觉得此生足矣。
文 | 钟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