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量是什么?雅量是一种宽宏的气量。
面对过往恩仇,雅量是一种不计前嫌的豁达大度。石勒建立后赵登上帝位后,对昔日仇敌以礼相待,以为己用。有一次,他回到故乡,与父老乡亲把酒言欢,共话当年。石勒在家时,与邻居李阳为争夺麻田而相互殴打。当其饮酒时未见李阳,便问道:“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便派人召来李阳,举杯与之欢饮,接着赏赐李阳住宅一间,并任命他为参军都尉。从某种意义上说,雅量是壁立千仞的巍峨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无边江河,是毛泽东同志诗中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周树人先生笔下的“相逢一笑泯恩仇”。
面对人生荣辱,雅量是一种不思自我的忍辱负重。越王勾践早年攻打吴国大败后,被迫向敌人称臣,他在吴国屈当马夫,受尽了侮辱,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吴王出游打猎时,身为越王的勾践跪伏在马下让吴王踩着他的脊梁上马,为了博得吴王的欢心甚至“问疾尝粪”。回到越国后,越王勾践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耻辱,卧薪尝胆,再次起兵终于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历史上的一代枭雄霸主。一个人有了这样的雅量,在厄运时能够忍辱负重、砥砺前行,在顺境时也能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面对小人是非,雅量是一种不与同流的君子风范。圣先师孔子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规劝人们“小人难养”。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由此招来了上官大夫靳尚和楚国公子子兰等人的嫉妒和憎恨,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即便如此,他宁愿怀石自沉,以身殉国,也坚持不与小人为伍,表现出强烈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君子风度。蜀国宰相诸葛亮一生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自此开始,“亲贤臣,远小人”被历代统治阶级视为关系国家兴亡存败的重要政治经验。
面对仕途进退,雅量是一种不争名利的恬淡寡欲。有雅量的人在仕途进退问题上,懂得有进必有退的客观规律。他们淡泊名利,善于处理“兼济”与“独善”的关系,当事业需要时,挺身而出,以“兼济天下”;当功成之后,便主动退隐,以“独善其身”。翻开历史长卷,不少先贤哲人在这方面身体力行,并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从蜀国宰相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元末杰出画家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到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无一不是他们胸襟和雅量的真实写照。
面对社会褒贬,雅量是一种不讳己短的自知自明。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不讳疾忌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并且身体力行。李立三同志曾经犯过“立三错误”,对此他从不掩饰,经常在公开场合作自我批评,甚至在自己子女面前也不例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带头向受委屈的同志脱帽致歉,同时告诫全党“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
面对生活对错,雅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难得糊涂。这就是说,能让则让,能退则退,甚至不妨犯点“傻”和吃点“亏”。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曾国藩在谈到如何包容生活中的对错问题时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才是真正受用。”世人皆知曾国藩有知人之明,但他从不担忧部下胜过自己,还主动为他们铺路搭桥。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中,李鸿章仕途比他好,左宗棠带兵比他强。容人,既不是懦弱无能,也不是忍让退缩,更不是心虚理亏,而是扬人之长,补己之短,谅人之过,察人之难。
文 | 郭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