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53岁的中南工业大学教授何清华拿着借来的50万,在长沙市岳麓区观沙岭工业园租下厂房,创办起了长沙山河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成为首批“下海”创业、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湖南学者之一。
其时正值世纪之交,象牙塔里涌动的这份创业热情,直接带动了岳麓山下绵延至今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浪潮。
时至今日,岳麓山下的这座“最美大学城”,汇集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34名“两院”院士、2万余名科研人员,堪称中国科教资源和创新人才最密集、科研成果转化率较高的区域之一。
“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创热土,将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创动能。”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罗予武告诉政协融媒记者。
岳麓山大科城中建智慧谷已入驻多家高技术企业。
专家创业潮成就“黄金时代”
教授“下海”创业,如今看来不足为奇,在20多年前却是石破天惊之举。
“中国即将加入WTO,一些外国公司和产品将涌进中国争夺市场。中国民族工业需要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来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何清华“下海”的第二年,2000年3月,为了不让自己苦心研发的“堤坝渗漏管涌探测仪”被埋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注册湖南继善物理探测高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首位入园的院士。
彼时,大批高校科研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即使对于教授来说也距离遥远。先行者的率先之举,带动了湖南一大批院士及专家走出象牙塔。
此后,有色金属冶金专家刘业翔院士创办了长沙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粉末冶金学家黄伯云院士创办了湖南刹车材料实业有限公司和湖南英捷新材料公司;医学遗传学家夏家辉院士牵头创办了湖南瑞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他们的敢为人先,成就了湖南科技成果从高校走向市场的黄金时代。一时间,“湖南硅谷”声名鹊起。
为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减少科研成果被浪费现象,2000年3月,刚刚完成多数院校合并的中南大学率先在全国推出“两个70%”政策: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时所获股份的70%,给予对无形资产形成起直接作用的科研人员;结余的科研经费入股科技型公司时,课题组成员持股70%。
这种激励作用势不可挡。2006年,依托中南大学技术成立的山河智能上市,11名教师因持股成为“学者富豪”。如今的山河智能总资产超190亿元,跻身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何清华至今仍被员工们称为“何老师”。
让“沉睡”专利流转起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认识存在分歧,认为高校本职是教书育人,成果转化能做则做,不必强求。”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飞龙告诉记者。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团队的电涡流消振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后,湖南大学将专利授权给相关公司使用。通过企业推广,电涡流阻尼器被应用到上海中心大厦、深圳世界之窗等诸多项目中。但当时授权费用非常有限,研发人员并没有获得多少经济回报。
2015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了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的一系列政策,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转折点。2016年,湖南大学出台了《湖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建立起80%收益归科研团队、10%收益归学校、10%收益归学院或所属机构的“811”权益分配模式。
为了让更多“沉睡”专利流转起来,湖南大学于2018年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逐渐探索构建了“筛选培育—分析导航—融资谈判—落地转化”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
被公认为“国产CAE(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领跑者”的迈曦软件,是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崔向阳的专利转化成果。李飞龙透露,这一项目从2020年4月专利挂网公示到6月签约落地,只用了44天,堪称“湖大速度”。
2021年8月,在湖南大学的“保姆式服务”下,陈政清院士团队的“电涡流阻尼新技术”职务科技成果评估价值上亿元,与湖南一家企业达成了成果转化协议。2019年以来,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41件,转化金额7.89亿元,以作价投资形式与合作方孵化(或入股)28家科技型公司。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道路很长”
“一项专利或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往往要经历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等漫长过程,中间存在超高‘死亡率’。”李飞龙说。
十二届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何凤姣回忆,2016年团队完成了64座血培养仪的样机研制,通过了国家863项目验收,当时他们就曾尝试迈出“落地”这一步,但并不顺利。“我们团队都是做研究出身的,与合作方谈判时,我根本不晓得怎么跟人家开口,很难推进,当时我就说算了,不搞了。”
何凤姣团队研发的全自动血培养仪采血量少、灵敏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可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临床血液样品中微生物培养、检测和抗生素效能的体外检测。在湖南大学的对接下,2020年,何凤姣团队的发明专利作价投资千余万元,与深圳某公司联合设立了湖南楚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高校老师们觉得谈价格‘伤感情’,他们对于谈判没有经验,不善于判断对方是不是合适的合作伙伴。”在李飞龙看来,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专业的“技术经纪人”来操作。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赵中伟是典型的技术型专家,当初他和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后,他兴奋地跑到学校科研部“求转化”,但一听到成果转化过程的复杂,有点打起了退堂鼓。
在中南大学成果转化中心的服务下,2017年赵中伟团队的3件相关专利以1.048亿元的高价,以独占许可方式转让给上海一家公司。双方成立中南锂业,落户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据媒体报道,中南大学已有多例单项金额过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让,位于全国高校前列。
“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最难的是找到投资,尤其在项目初期,湖南很多投资机构都比较保守。”李飞龙坦言,湖南各层面应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提前介入,实现金融体系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深度融合。
罗予武介绍,岳麓山大科城管委会成立3年以来,岳麓山科创园累计新增专利授权量超过1.5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近80亿元、转化科技成果近2200件,14位院士(团队)18个项目实现就近就地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法一蹴而就。岳麓山大科城将进一步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梗阻’,加强场景应用支持、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完善资金链政策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罗予武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