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让更多家庭 想生愿生敢生——十三届省政协常委会第五次(扩大)会议专题协商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3-11-10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微信截图_20231110103633.png


11月5日,十三届省政协常委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围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省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展开专题协商,钟君、易露茜、阳望平、周云玲等省政协常委、委员作大会发言,聚焦主题建言献策,现予以摘发。


钟君   省政协常委、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院长(主任)

将家庭育儿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省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在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方面发力,不断完善推进湖南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议成立各级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发挥各级计生协会积极作用,推动形成政府、社会和家庭多元共治人口事业格局。将生育保险享受范围扩大到未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普通居民,将家庭育儿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建立应纳税额专项附加扣除未成年子女养育费的累进制度。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计划,鼓励子女为父母购买社保或者商业保险,增强家庭的养老功能。


此外,将义务教育向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延伸,探索中小学20-30人小班额教育模式;推动小学和学前教育闲置资源向0-3岁托育阶段顺势沉移;推动省属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对产业体系的适应性;将提高低龄老年人就业能力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方面。系统治理“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消除“婚育私事论”“婚育有害论”“婚育无力论”等消极观念,倡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育观和责任观等。


易露茜   省政协常委、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和母婴安全保障


湖南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七,生育情况备受关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鼓励生育的同时,生育相关的出生缺陷防治、母婴安全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生殖技术应用等问题勿容忽视。


建议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实现“县级能筛查、市级能诊断、省级能指导”目标,落实卫健、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组织高效协同,针对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肾脏畸形等高发病种和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肢体短缩等严重致残致愚病种开展防治一体化研究。进一步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将孕产妇死亡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指标予以重点保障,抓好国家“母婴安全提升行动”和 “母婴友好医院创建”工作,并完善高危孕产妇救治质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地域、对象、机构三个“全覆盖”,并向风险高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服务空白地区倾斜,针对鼓励生育政策实施中新暴露的公共卫生问题跟进服务等。进一步加强生殖技术应用,推动14个市州的科学设置和公平可及,卫健、公安、网信、市场等多部门联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酌情将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予以激励。


阳望平   省政协委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适度加大生育补助力度


目前,我省在推进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上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经济上养不起、时间上管不来、发展上划不来、设施上跟不上等。


建议出台奖励政策,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在子女3周岁或6周岁前给予一定比例的激励奖励,财政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助。适度加大生育补助力度,对于生育二孩、三孩的妇女,在现有的生育津贴标准上额外再给予一定生育补贴。


减少各类分层考试,推迟普职分流,把分层考试至少放在学生心智较为成熟的大学前后,缓解育龄夫妇对子女考学的压力和焦虑。


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出台男女相对平等的育产假政策。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等行为,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加大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相关职业(工种)技能人才培养等。


周云玲   省政协常委、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打造一流生育友好社会环境


人口均衡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打造一流生育友好社会环境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议将计生协会更名为生育友好协会,协会职能要由“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向“能生优生尽生”的优质生育服务与高效管理并重转变,助推三孩生育政策更好落实落地。高效整合原计生协会相关职能及人员编制,建立健全各级生育友好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以更好地服务育龄群众和生育家庭。各级各部门应设立生育友好专干,建立人口均衡发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严格落实考核,并把促进生育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卫健、教育等部门应设立生育友好工作专班等。


提倡适龄婚育、能生应生、优生优育,保证1个、倡导2个、鼓励3个,并加快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进一步完善生育奖励制度,提高育龄群众的生育积极性和多孩母亲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增强她们为家育儿、为国育才的幸福感、荣誉感等。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整理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