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它是一条改变人类命运的水利长渠,是一个人类征服自然的中国奇迹,是一段中国共产党为民奋斗的心路历程,一部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恢弘巨著,一本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一个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课堂……”
今天(9月22日)下午,河南省政协委员、林州市副市长李蕾受邀来到湖南省政协第二十二期湘声大讲堂,以“红旗渠精神及其价值启示”为题,深情讲述红旗渠故事,深度解读红旗渠精神。省政协副主席李民、秘书长邓群策出席。
红旗渠是“生命之渠”“精神之渠” 李蕾是土生土长的林州人,生在红旗渠边,是在红旗渠精神熏陶下长大的。 从1993年李蕾担任林州烈士陵园讲解员至今,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始终有一个不变的身份,那就是讲述红旗渠故事、宣讲红旗渠精神的“首席志愿者”。坚持30年志愿宣传宣讲红旗渠精神,李蕾被誉为传唱红旗渠精神的“百灵鸟”。 首次来到湖南,面向省政协机关及二级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李蕾围绕红旗渠概况、红旗渠精神内涵、红旗渠精神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1个多小时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大家深受触动。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1960年至1969年,10万林县(今河南林州市)儿女在县委领导下,靠一锤、一钎、一双手,风餐露宿、吃糠咽菜,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个渡槽,打通211条隧道,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寸一寸凿出了一条1500公里的挂壁长渠——红旗渠。 “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林县缺水久矣,百姓盼水心切。1969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林县人的吃水问题得以解决。”李蕾从“为什么要修渠”开始,向大家开讲起了这部英雄史诗。 红旗渠为什么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奇迹”“中华水长城”?李蕾通过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修渠故事,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照片,进行了解答。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开凿出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隧洞之一的青年洞;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全县50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共诞生了43位特等劳模、229位甲等劳模、460位乙等劳模,培养锻炼了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施工的工队长、技术员,有81位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 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材料自己产,工地上白手起家办起了炸药厂、水泥厂、石灰厂、修配厂、铁匠炉,发明了葫芦炮、瓦岗炮等各式土炮,修制各种工具达38万件,共节约资金1293.92万元; …… “数以十万计默默无闻的修渠者,用双手凿出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红旗渠,也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它用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记忆,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精神、中国信仰。”李蕾说,今天这条盘绕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的长渠,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依然用它独有的颜色,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得更加壮丽。红旗渠不仅成为了林州的代名词,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红旗渠精神更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在新时代所彰显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 “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跨越半个多世纪,林州人昂首挺胸走出了‘创业’四部曲。”李蕾感叹,红旗渠留下的技术积累和精神财富,支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接续奋斗,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传奇,“生命渠”成为了“幸福渠”。 红旗渠既是一个历史答案,又是一道时代考题 “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意义就是立足本地、依靠自身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期间,李蕾全程担任讲解,对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她有着更为深切的感悟体会。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带来了哪些启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李蕾看来,红旗渠精神的最大启示就是精神资本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精神资本一旦塑造起来,其收益的长期效应是巨大的。它作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品格。 李蕾说,回望红旗渠,看到的是一种精神的流动。这精神具有传承性,它从中华民族血脉中孕生,带着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韶山精神的红色基因,穿越太行山,烙印在红旗渠,并一路高歌继续行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复兴之路上;这精神具有普适性,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精神瑰宝,红旗渠精神是林州的也是中国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有了这一顶天立地的精神支柱,我们就能拥有信仰的天空,就能汇聚奋进的力量,就能托起民族的希望。”宣讲最后,李蕾说,红旗渠既是一个历史答案,又是一道时代考题,它不仅回答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哲学命题,也在时时叩问着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凭什么走到今天、又凭什么去开创未来…… 红旗渠精神永在! 宣讲结束后,湖南政协融媒对李蕾进行了专访—— 湖南政协融媒: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您全程担任讲解是什么样的感受? 李蕾:能为总书记讲述红旗渠的故事,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内心非常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听红旗渠建设的讲解时,非常专注和仔细,他详细询问了当年修建的一些情况,并勉励我要讲好红旗渠故事,更好地弘扬红旗渠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从红旗渠精神当中汲取到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红旗渠,是英雄的人民铸就的伟大工程、不朽丰碑。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它不是一种外在形式的纪念碑,而是刻在我们林州人民、全中国人民心中一座历久弥新的不朽精神丰碑。 湖南政协融媒:作为林州人,您讲解红旗渠故事已经30年,红旗渠精神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 李蕾:我觉得自己能够生在红旗渠、长在红旗渠,特别幸运也很幸福。更为幸运的是,能够从事着宣传红旗渠精神的工作。我始终觉得,我的工作岗位,就是一所学校,每一次工作经历就是一个课堂。大家来到红旗渠,对红旗渠精神的不同感悟,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丰富、收获和启发。 在宣讲红旗渠精神过程中,我也会不断学习思考,加强研究提炼,让我更加感受到一种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这也是我一直坚守初心、热情不减、热爱递增,坚持30年讲好红旗渠故事和传承红旗渠精神的最重要的动力。红旗渠传递出来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向上的正能量,它激励我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让我们内心更加坚定从容,脚步更加扎实稳健。 湖南政协融媒:年轻一代如何更好地传承红旗渠精神? 李蕾:我们青年一代,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 湖南政协融媒:来湖南宣讲红旗渠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 李蕾: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走出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发、升华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锻造、延展烙下了鲜明的湖南元素、作出了巨大的湖南贡献。湖南,红色、绿色、古色在这里交相辉映。来这里宣讲红旗渠精神,我感到很有压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湖湘精神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学习之旅。我将把所学所获带回去,把“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湖湘精神带回去,与红旗渠精神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实干苦干和巧干,为林州实现更大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祝愿湖南政协越来越好、湖南越来越好。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飞 图 | 政协融媒记者 王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