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人是打铁的,也是铁打的。”开国上将萧克为家乡的“代言”,被无数嘉禾人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从历代铸造工匠手口相传,通力协作,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技能,到新生力量立足实际,打破成规,创新前行。在一代又一代嘉禾人“打铁精神”的淬炼下,“江南铸都”发展有温度、有热度、有厚度,“铸造湘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日前,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年度重大主题报道“闯天下 创未来”第五期聚焦“嘉禾铸造工”群体,推出《嘉禾铸造工:铁打的嘉禾人能打铁》《嘉禾“铸造二代”、90后蒋斌:只会越守越小,一定要往前走》(点击蓝字看全文)等报道,通过讲述嘉禾铸造“创一代”艰苦奋斗、“创二代”创业兴业的故事,展现湖南人敢闯敢干、敢破敢立的精神,引发热烈反响。
嘉禾人自古就有“能铸善商”的优良传统。据记载,早在1620年,嘉禾铸造发源地袁家镇田岗头村的廷秀公开创补锅一业。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嘉禾的铸造名师就在广东韶关东河办起了第一家民营铸造厂——河东铸造厂。 在之后的岁月里,嘉禾铁匠秉承祖传铸造工艺精髓,到广东、广西、湖北、贵州、江西等地创业从商,让嘉禾铸造产业在华南地区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逐步创造了“有工厂的地方就有嘉禾铸造”的奇迹,也打响了“铸造湘军”的美誉。 “老一辈的人走出去,开放了思想,拓展了视野,他们把外面的经验、工艺带回来,推动嘉禾铸造业转型升级。”嘉禾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李雄军在工作中长期与嘉禾铸造产业联系密切,他认为,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新掌舵的80后、90后铸造从业者对产业发展有更高远的认知,让嘉禾得以从“傻大黑”的传统铸造向“高精尖”的智能制造发展,从代加工向整机装备、创品牌全链条发展。
从当年的铸犁头,到今天的精密机械,如今嘉禾铸造声名远扬。嘉禾人长期从事铸造生产,技艺精湛,大到30吨、小到不足20克的铸件都能铸造,特种精密铸件广泛用于航天和军工,嘉禾逐渐打造了一支有较高知名度的湖南铸造工匠劳务品牌。 “几代人延续干这么一件事,才有了现在的嘉禾铸造。”在李雄军看来,从补锅到现在的亿级产业,嘉禾铸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嘉禾人的接力前行,离不开嘉禾人百折不饶、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 李雄军介绍,县政协长期聚焦铸造产业发展履职,积极与商协会、铸造协会、在粤行业协会开展互动,助力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多次围绕嘉禾铸造建言献策,引导铸造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把嘉禾的铸造优势发展为‘盛势’。”李雄军说。 “嘉禾人是铁打的,这是我们这代从小听到大的话。”90后嘉禾县政协委员、县雄达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霞看了两篇报道后,深有感触。大学毕业后,彭霞也曾在其他行业磨练多年,最终选择接过家中铸造企业的传承棒。作为嘉禾“铸造二代”,她见证了父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家中长辈对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干事业要耐得住苦、扛得住难,做人要讲诚信。”彭霞说。 如何拿稳交接棒,彭霞认为,复制前人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关键是要创新,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好科技化、信息化的机遇,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手工打铁的技艺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积年沉淀的“打铁精神”却保留下来,转化为当代嘉禾人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勇于争先、善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珍惜资源、珍惜机遇的协作精神。
“报道体现了以铸造谋生的嘉禾人敢拼敢闯的奋斗本色”“铁打的嘉禾人打造了一流铸造产业”“创二代信心十足,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强”“嘉禾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后天创业动力”……在政协云app上,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在报道后纷纷留言,致敬这群“铁打的嘉禾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委员们纷纷表示,要借鉴嘉禾铸造业的发展经验,助力地方企业做大做强。大家认为,新时代更需要“铁人”,要树立“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意识,发扬敢闯敢干、真抓实干的精神,以勇往直前、敢于争先的干劲,在传承中创造未来,在发展中贡献价值,在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