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杨
新的时代节点,新的文化使命。
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至今,已过去近两个月,然而关于如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讨论,热度依然不减。这是一个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时代命题,需要各界各地以应有的清醒与坚定,找准前行的方法论。
如今,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论是一则多选题。借助新理念、新技术、新形式,因地制宜打造文旅爆款,放大文化符号的影响,无疑是诸多选项之一。
▲ 7月25日,中国首部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在长沙天宠湖南铜官窑剧场举行。
7月25日,中国首部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首演,便是一则创新探索。这部剧虽然只有90分钟,但看尽湖南一万年,完成了一次中华文明的创造性传播。有人说,“湖南一万年”像一声呐喊,寻湖南历史滥觞,为湖湘先民立传。观潮君想说的是,这一声呐喊,因文化而厚重强劲。
正因这些穿越时空的声音,响彻至今,让湖南文化的诸多“世界符号”,有了时代表达的内在驱动。
湖湘大地,还是一万年前、一千年前、一百年前的那个湖湘大地。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大地,的确也因文化层层沉淀后的美学绽放而与众不同。
“世界符号”闪耀夺目,湖南文化凭什么?
古代湖湘,并非所谓的蛮荒之地,而是文明之源。《天宠湖南》所呈现的文化符号,是湖南文化诸多“世界符号”的代表。湖湘大地上,与此相类的文化符号还有许多,如点点星光漫布苍穹。
譬如,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承载着世界稻作文化,助力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
早在1.2-1.4万年前,湖湘这块土地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无论是道县玉蟾岩,还是澧县城头山及澧阳平原周边的三丘古稻田,以及古稻谷大米的发掘,有力证明了湖南是世界稻作文明与农耕文化的源头。
▲ 常德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一直散发着农耕文化的魅力。
从古代栽培稻子到超级稻;从炎帝神农氏到袁隆平院士,湖湘的土地上,一颗种子经由研发、试验、种植、推广,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人工栽培稻的演进史。
譬如,唱响世界的一曲《离骚》,形成中华文化的一脉根系。
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理事会上,与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一道,屈原被推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 音乐剧《屈原》剧照。
尽管屈原跳汨罗江多少有些悲壮,而他的家国情怀却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后世纪念他的端午习俗,早已超越了地域,走出了国门,已成为世界许多地方共同的文化活动。
譬如,名扬天下的一张蔡侯纸,传递着湖南文化中的创新基因。
造纸祖师蔡伦的名声,随造纸术从东亚传到中东,再到非洲、美洲、大洋洲,传遍了全世界。美国学者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将蔡伦列在第七。在全球36位最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中位居第二,列于爱因斯坦、伽利略、达尔文等人之前。
这张薄纸不薄,因蔡伦不断观察、博采众长,融进了“石灰刷墙”这些生活中所获得的启发而富有质感,尽显湖南文化所蕴含的科技创新因子。
譬如,走向世界的“船山学”,彰显出湖南文化的软实力。
隐居衡阳湘西草堂17载,孤身立于石船,王船山仍关心时局,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及王船山,或引用他的名言。
▲ 自1870年郭嵩焘开始公祭王船山先生以来,形成了每年一祭一讲学的传统。图为湖南各界人士庚子(2020)公祭王船山仪式暨郭嵩焘开创公祭王船山新传统150周年雅集举行。
近年来,欧美、东南亚越来越多的国家,“船山学”的学术团体不断涌现。正如美国学者布莱克所言,“对于那些寻找哲学根源和现代观点、现代思想来源的人来说,王船山可以说是空前未有地受到关注”。也难怪,他与黑格尔被并称为东西方哲学的“双子星座”。
譬如,出口全球的浏阳烟花,声光美学无与伦比地震撼了世人心。
起源于1400年前的浏阳烟花,出口占全国的60%,成为人类表现情感的文化符号,在世界各地竞相绽放,刻进人们的记忆之中。浏阳烟花的文化意义,不仅点亮了茫远的夜空,为我们呈现一场场视觉盛宴,也在表达着人的喜乐情绪里,燃起我们向上的希望。
近来,浏阳烟花被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向世界推介,又掀起了一阵浪漫热潮。这张民族文化的名片,被擦得越来越亮。
▲ 享誉全球的浏阳烟花。
当然,湖南文化里的这些“世界符号”,还有岳麓书院、湖南瓷器,以及飘逸舒展的女书,这份清单还可以列得更长。
这些文化符号闪耀夺目,自然是湖南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地域文化,湖南文化的独有符号,也实现了它的世界表达。
一万年如此,一千年如此,一百年如此,这些强音却又不经意间,流淌于湖湘儿女的血液中,也流淌于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之中。
“时代转型”活力满格,湖南文化何以能?
文化的价值转化,不能止于表达与传播,还得实现“时代转型”。
透过邵阳人魏源的慧眼,我们看到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至少,这可以说是湖南文化试图“时代转型”的努力。
湖南文化的“时代转型”,一直遵循着它的必然逻辑:注重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兼容并蓄,成为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力量。尤其两宋以后,理学开山、道学宗主之周敦颐,为新兴理学思潮奠定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做出了湖湘贡献。这种精神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子弟。
那么,又何以说湖南文化的“时代转型”,正活力满格?
湖南文化延续至今,为发挥它的当代价值积聚了深厚的底蕴。这些价值借助文化所内含的精神气质,通过湖湘儿女的创新进取而得以表达。如从神农到袁隆平,稻作文明绵延;从蔡伦纸到三一重工,科技创新的动力依然强劲持续;从岳麓山到马栏山,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转化发展……
▲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图片来源:新湘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挖掘文化的时代价值,须在实现“两创”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在相融相通中与时俱进。
凭借着这一辩证法,湖南文化的“世界符号”仍不时闪现。
如长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中南传媒连续4年荣登“世界出版企业50强”,《我是歌手》邀众多国外歌手参赛而成国际交流的平台,湘版教材进入西班牙、美国、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等。诸如此类,“文化湘军”“出版湘军”根植深厚文化底蕴,迈着走向世界的步伐,完成了一场场文化的世界表达,也实现了更多新文化符号的孕育。
▲中南传媒连续4年荣登“世界出版企业50强”,集团历经36年完成的“走向世界丛书”,是出版界的一段佳话。
如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以独特的景观,成人间仙境,受海内外热捧;坐落在湘桂边陲的“丹霞之魂”崀山,更令世人神往。深入游赏这两处代表性的自然名胜,我们也会发现许多传统的民族元素点缀其间。
如2019北京世园会上,一场焰火秀《百花齐放春满园》引人瞩目,以“湘遇·桃花源”与烟火主题“桃花源记”呼应,顿时令现场成为“世外桃源”。这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成了一次世界性的文化展示。
还比如,作为长期落户湖南的国际盛会——中非经贸博览会,集商品展示、项目合作、文化交流等于一体,以物为媒,架起中非文化交流桥梁,是湖湘文化向世界表达的重要平台。
▲ 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一位非洲女性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女书。(张雪盈 摄)
从张家界到丹霞崀山,从《我是歌手》到《天宠湖南》,从展现大唐盛世的铜官窑到走向世界的浏阳烟花,湖南文化的泉脉绵延不断,不仅串联起符号背后的人、物、景,也随着时空转换而实现了创新创造。
“宏大叙事”担当使命,湖南文化向何方?
回答这一问,在这里要把握三个关键词:现实、发展、世界。
首先要面向现实。
世界表达的宏大叙事,需要回归中华文明的主体,如普通的人与物,村落与乡愁。
你看,改变了世界的一粒稻谷、一张蔡侯纸、一件瓷器,都是源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当这些世界性文化产品或符号出世之前,又有多少人会感知它的重大意义?回应现实问题,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回归现实生活,而“活”起来,这是理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基础。
▲ 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基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将历史文物复原展示与中国传统艺术京剧表演相结合。
而且,湖南文化的世界表达,更需要在回应现实问题中形成话语权、影响力。如通过文化的创新传播,新国潮的顺势兴起,大型文化主题活动的设程聚焦,外贸交流空间的拓展,让文化影响力深入填充每一个角落,让一束星光点亮另一束星光。
比如,前不久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湖南出版获得海外“朋友圈”的青睐;正在济南举行的第31届全国书博会上,湖湘文化受到追捧,大放异彩。
当然,文化走进现实生活,也意味着要回应焦点性的社会问题。如当前提振市场信心,从文化审视的角度看面临的挑战,或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次要面向发展。
文化传承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从来就是融为一体的。无论是一粒种子、一张薄纸、一件陶瓷,还是一座建筑、一处景观、一场戏剧,这些文化载体或符号的形成,源自社会发展,源自人类实践。
我们不仅需要从文化传承、从大好河山中提炼文化符号,更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中诠释文化价值。反过来,提炼出来的文化符号,又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于湖南而言,“最为重要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三高四新”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将“三高四新”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的进程中,所展现的湖南人民的精气神,所取得的科技创新突破,都可提炼成共有的文化符号。
▲ 由“时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团队研发,代表“中国深度”的“海牛Ⅱ号”。(图片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我们乐见,通过这些共同的文化符号寄托情感,让心灵有一个归宿,让湖湘儿女生成一股文化自觉与一份文化自信,凝成发展共识,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文化力量。
再者要面向世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大国博弈涉入深水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加剧,不确定性前所未有。人类社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挑战……
此种境况下,文化的交流融合似乎打开了另一扇窗。因为文化关乎心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人们会因某些特别且共同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而凝聚成价值共同体。不同地域上的民族,也会因多元文化之中的共通之处而达成共识。
▲湘江奔涌,日夜不息,汇流入海。
应该说,面向世界,是开放文化的特质,也是进步文化的诉求。
湖湘大地上的一切江河,华夏大地上的一切湖海,向北或向东,昕夕不辍,终会在或近或远的某个地方相遇交融,终会形成一股激昂人心的合力,表达着独有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文化的大洋深处,我们或会遇见湘江、汉江、长江、黄河。在洞庭湖的朵朵微波里,我们或又可窥见世界文化斑斓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