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批浏阳人走出家门,如同候鸟一般,每年9月从浏阳出发,一路南下到海南育种、种植蔬菜,到次年4月从海南回乡,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他们创造了一个个农业奇迹,开拓出一条条致富道路,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象。
日前,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年度重大主题报道“闯天下 创未来”第四期关注了浏阳“候鸟农民”群体,推出《浏阳“候鸟农民”:从大山闯荡海南,“种”出新生活》《两个“80后”,一心种辣椒!浏阳第一代“候鸟农民”与孙子同干“火辣”事业》(点蓝字看全文)等报道,讲述浏阳“候鸟农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传承接力的故事,展现湖南人“闯创干”的精神特质,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能吃苦、善学习、讲情怀的精神让人感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浏阳西乡许多乡镇的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很多人还参加过水稻制种。所以跟其他地方不同,儿时的我们多了一样特别的农活:在一天中最热、稻花开得最盛的时候,与小伙伴们牵着绳子,在田垄里挥汗如雨给水稻授粉。”看到报道后,浏阳媒体人晨风向政协融媒记者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他说,吃苦耐劳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光荣传统。
报道中的杨意红是晨风的老姑爷,晨风印象特别深的是杨意红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他柜子里面摆放了从18岁到80岁的记录本,每本的记录字迹工整、条理清楚。”晨风说,其中一本60多年前自学如何做香皂、如何自制生物农药的学习笔记里,用红色标注分子式,用蓝色墨水书写正文,工整得如同活字印刷术一般。
杨意红做的笔记。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摄
在海南,通过不断学习钻研,杨意红的育种取得了诸多突破和成果,成功培育出上百个辣椒新品种,数十个品种通过了审定,很快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杨意红一度成为湖南“候鸟农业”的领军人物,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随着浏阳人在海南育种、种菜的规模越来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湖南农村劳动力外销的特色队伍之一,为湖南省的蔬菜和种子供应作出了贡献。
浏阳市政协委员、浏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党支部书记、专职副大队长蔺春文觉得, 浏阳的“候鸟农民”从大山闯荡海南,在陌生的地方打拼出一条新路子,又从海南返乡回浏阳,带着经验和技术建设家乡,这种能吃苦、善学习、讲情怀的精神让人钦佩和感动。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做到极致”
18岁时,杨意红在一个本子上写道,立志在农村干一辈子,他说到做到了。如今,82岁的他几乎每天起得早早的,然后到辣椒基地工作。
杨意红研发的辣椒有很多粉丝,浏阳市政协常委、浏阳市政协原文教卫体和文史委主任张之俭便是其中之一。“我经常去超市里买杨意红研发的葛家鸡肠子辣椒。” 张之俭说,不说杨意红为乡村振兴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至少他提高了我的生活品质。
在张之俭看来,一个人一辈子对一件事极度关注,就会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当有无数个这样的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就会汇聚更大的力量改变整个世界。
为什么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历文凭的杨意红能够成功?晨风觉得,一颗创新的种子,只要有点阳光、有点雨露,就会萌发,就会成长。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自大学毕业后,杨意红的孙子杨剑锋便一头扎进农村,延续着浏阳第一代“候鸟农民”杨意红打造的“火辣”事业。杨剑锋说:“农村是家乡,也是干事业的大舞台。”
“以杨意红为代表的浏阳‘候鸟农民’,知足常乐,淡泊名利,没有利用自己的专长去赚大钱、发大财,一辈子默默无闻脚踏实地春耕夏种,收获自己的快乐。”浏阳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正初觉得,尤为可敬的是,他们将优良的品质,言传身教到了自己的下一代,感染了他们身边的人。
浏阳“候鸟农民”祖孙三代醉心农业、扎根农村的事迹给浏阳市政协委员、浏阳市达浒镇孔蒲中家庭农场会计张紫灵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她说,作为“新农人”,要带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把农田当做“工作室”,扎根一线、服务发展;要将祖辈在农田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传承下来,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现代化农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人才振兴是支撑。蔺春文认为,“候鸟农民”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吸引更多的“候鸟”返乡,及时为他们“筑巢”, 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实施项目、优化环境、宣传典型等举措,促进返乡人才更好地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不全力打拼、艰苦奋斗,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众多政协委员纷纷表示,要用滴滴汗水,浇灌幸福之花;真抓实干,筑牢梦想之基。用拼搏和奋斗会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描绘更加精彩人生,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