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再现血火47天:纪录片《血火衡阳》拍摄记
发布时间:2016-09-30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拍摄组、志愿者们与老兵王水根。 受访者供图

  

  1944年夏天,日寇铁蹄踏入湖南衡阳,中国陆军第10军顽强抵御10倍于己的日军,毙伤敌人4.8万余人,孤城血战47昼夜,史称衡阳保卫战。这是中国抗战史上,中日双方以最悬殊兵力、相持时间最长、单兵灭敌最多的城市保卫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和平年代里,鲜血、炮火、硝烟似乎与人们渐行渐远,但战争中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却是应被铭记的宝贵精神财富。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衡阳保卫战72周年之际,民革衡阳市委摄制完成大型纪录片《血火衡阳》,以此向衡阳热土致敬,向英雄致敬,向历史致敬。

  

  耄耋老人:

  

  共话当年故事

  

  《血火衡阳》的首映式特意选在了9月2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前一天,以此来献礼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这一天,12位耄耋老人聚首衡阳,参加了首映式。这12位老人都是当年亲历了衡阳保卫战的老兵,影片里,他们华发苍颜,身形佝偻,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战场经历,说到激动之处,还用手势、动作来表示。

  

  2015年6月开始,摄制组兵分两路,奔赴湖南、湖北、广西、四川、浙江、福建、江苏、安徽,跨越8省区多个市县,共采访了21位当年亲历衡阳战场的抗战老兵,采集了50余小时的视频和上万幅照片,30万字的口述资料,试图真实还原衡阳保卫战的历史图景。

  

  采访到的幸存老兵,年龄最大者101岁,最小者87岁,平均年龄超过94岁。除了到场的12位,有5位老兵因年迈不便或其他原因无法到场,还有4位老人未待纪录片制作完成就已过世。

  

  这些老兵,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当年衡阳血战的一幕一幕,却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到,面对采访,他们的声音因年迈而颤抖,却在尽力准确生动地描述战友的形象和战场的生死搏杀。

  

  老兵王水根还记得,“六七月的衡阳已经很热了,当年跟战友一起寻找牺牲的老排长的尸首,可根本找不到。”老兵姜纪水也还记得战场上飞机炸、大炮轰、步兵攻的惨烈场景,自己左腿被子弹击穿,但包扎好后,继续在阵地上与敌人战斗。

  

  有些文化层次较高的老兵,如广西博白县的冯宗恺、安徽淮北的朱焕、湘潭的卢庆贻等,虽年近百岁,思路仍十分清晰。

  

  作为黄埔十六期炮科毕业生、配属第十军的74军炮兵营第六连上尉连长,冯宗恺亲自动笔,将当年浴血衡阳战场的点点滴滴,写成了一本小册子《喋血衡阳亲历记》;第十军军部少尉报务员卢庆贻将第十军“最后一电”的拍发过程写成了详尽的回忆录。这些资料都为纪录片的拍摄积蓄了丰富的史实佐证。

  

  主创团队:

  

  力求还原历史

  

  民革衡阳市委秘书长范林是纪录片主创之一。在与湘声报记者的交流中,从日军一号作战计划到中方的豫桂湘会战,从衡阳保卫战的前后经过到全国抗日战争的局势局面,范林谈起这段历史滔滔不绝。范林为使纪录片更贴近历史原貌,和团队一起阅读了大量史料,对饶少伟等将士的子女逐一采访,走访每一位在档的幸存老兵,才有了纪录片里出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纪录片中除了采访内容和史料呈现,还有历史场景的模拟。其中,业余演员徐翔就是纪录片里衡阳保卫战将领方先觉的扮演者。为了让表演更贴近历史人物,徐翔反复揣摩剧本,阅读了许多与战役有关的文献资料。“揣摩多了,在表演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入戏了。”

  

  纪录片中,方先觉守城失败、意欲自杀的片段反复拍摄了十多次,徐翔试图表演出方先觉肝肠寸断却欲哭无泪的心理状态,他说:“演了十多遍后,我狂冒冷汗、浑身透凉,几近崩溃。在最后一瞬间击溃我的不是战争,不是生死,是弹尽粮绝的绝望。”徐翔将表演形容为与历史人物的灵魂碰撞。

  

  扮演方先觉,徐翔还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方先觉大儿子方略是忘年好友。

  

  在获得扮演这个角色的机会后,徐翔多次到方略家中实地体会方先觉当年的生活场景,与方略探讨如何表演出人物性格。徐翔还通过方略结识并走访了多位参与衡阳保卫战的将士,也是为了更立体化地认识方先觉。

  

  义工人士:

  

  情怀催生担当

  

  “一口略带官话的地方口音,让采访者听起来如坠五里雾中”“老人身材高大,满面笑容,说话声音洪亮,但我们一句也听不懂”,这是范林在采访日记中的描述。老人们年纪大了,耳朵不太灵,口齿也不太清楚,加上浓厚的地方口音,让摄制组犯了难。

  

  尤其是浙江话,让摄制组在问、听、记上费了大工夫,除了全程录音,还不得不找翻译。当地的义工、志愿者就主动陪同采访全程,充当起翻译的角色。

  

  在浙江,先是由江山市“我们爱老兵”组织负责人王俊充当翻译,后又有杭州“我们爱老兵”组织负责人吴缘伸出热情的双手。

  

  吴缘是全国有名的关爱老兵志愿者,60多岁的他利用手头掌握的资料和资源,帮助联络老兵与家属,又帮助人生地不熟的摄制组订旅店、租商务车、联系各地志愿者。

  

  让摄制组感动的是,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得到各地义工协会或志愿者协会的热情帮助,包括湖南老兵之家、衡阳市义工协会、广西博白微笑爱心协会等。而这些义工和志愿者,已在关爱抗战老兵、纪念抗战文化的道路上行走多年,早已与当地抗战老兵结下深厚的情感,为摄制组引路都是熟门熟路,与老兵碰面也都是分外亲切。

  

  纪录片文字主笔肖恒生跟随拍摄组来到广西,看到博白县关爱老兵志愿者们自发引路,帮助摄制组搬运拍摄器材,协助布置拍摄场地,又看到志愿者与老兵的亲密无间,捐物资、买轮椅、修缮房屋,不禁感叹:“有四五十岁的老板,也有20多岁的青年,完全是自发的、无偿地做这一切。那是真情怀,那是一种对历史责任的担当。”

  

  正是老兵们沧桑的身影,与义工、志愿者们热情忙碌的身影交映在一起,给摄制组翻山越岭的行程带来了极大的情感共鸣,有对抗战历史的祭奠,有对英雄的敬意,也有诚挚爱国情怀的流露。而传递这些情感,正是《血火衡阳》拍摄的初衷。

  

  纪录片的最后,老兵们完整地唱起了《泰山军歌》(第十军号称“泰山军”):

  

  泰山部队的同志们,

  

  注意啊!

  

  我们的敌人又要犯长沙,

  

  同志们努力准备啊,

  

  我们有堡垒,不怕他!

  

  全力吧,全力吧!

  

  握紧枪,瞄准他,

  

  赶走鬼子,保卫大长沙,

  

  我们的任务就要完成啦!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