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师者何清湖:“中医+”
发布时间:2023-04-23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我国中医药从改革开放初的百废待兴到现在的振兴发展,中医药人的梦想变得“日渐圆满”。何清湖既是医者,也是师者,他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中医。


湖南政协新闻网

何清湖: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研究,是中医药文化研究与科普传播的引领者、中医经典文献整理的集大成者、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学的主要创立者、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开拓者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这对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这让研究中医药40多年的何清湖“倍感兴奋”,我国中医药从改革开放初的百废待兴到现在的振兴发展,中医药人的梦想变得“日渐圆满”。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何清湖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也与助推中医药发展有关。


如果从何清湖青年时代与中医结缘开始回望,他一路见证了中医药自改革开放以来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并与中医药行业一起成长,成为跨越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未病与亚健康、医史文献、中医文化、传播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综合型研究学者。他既是医者,也是师者,他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中医,在全国最早提出“中医+”学科理论和体系的构建。


中医是“中国式”生活方式


作为与中医药结缘40余年的研究学者,何清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面临的困境与兴起。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了希望,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那一年,党中央为了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出台文件把培养新一代中医队伍当成了当时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


也是那一年,高考恢复,中医教育恢复学位制,成千上万的民间医学人才涌向高等学院的大门,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格局逐渐形成。两年后的1980年,年仅14岁的何清湖也参加了高考,并正式开启与中医联结的缘分开端。大学毕业后,何清湖继续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批的硕士生、博士生之一。


这一时期,如何对待中医药,卫生界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派意见认为:“声光化电奔前走,何必破车拉老牛,现在这个时代提倡中医药等于倒退。”另一派则大声疾呼:“中医药的疗效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真理。”还有人尖锐地质问:“中医医院是姓中还是姓西?中医医院里是中医学当家还是西医学当家?”


1982年,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在湖南衡阳召开,所以又称“衡阳会议”。这次会议使这些持久不息的争论和质疑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会议提出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明确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基本思路,为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中医走上了自主发展道路。中医药的命运从此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何清湖,在医院当过医生,坐过门诊,他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临床工作能够促进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医思维方式的领悟,也深化了他对中医文化的自信。


“而搞文化同样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做学问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在医院工作一年多之后,他最终选择了继续做学问和教书育人。在何清湖看来,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中医人有坚定的中医文化自信。无论是在大学的三尺讲台上,还是在各种学术交流的讲堂中,他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热忱的文化之爱,呼吁一定要坚定中医文化自信。


“唯有坚持中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生活风尚。”何清湖说道。


事实上,中医承载着历代中华儿女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时至今日仍在公共卫生、防病治病以及疾病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何清湖认为,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始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融通,通过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防病治病手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有效延缓了人们从亚健康迈向疾病的步伐。


“所以,我提出中医治未病要‘五化’,既要学术化,也要生活化,还要产业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要真正成为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何清湖说。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3月刊特别报道


“中医+”思维辩证法


在何清湖的办公室,一个书柜里放着近200部他主编的中医药学术、文化、教材与科普类著作,随便拿起一本,他对里面的内容都如数家珍。这其中就有他在20世纪90年代主编的全国第1版中西医结合规范教材、《传世藏书(子库 ·医部)》、“中华医书集成”丛书等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成果。


90年代,“奋进”成了这一时期的高频词。我国的中医药工作也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瞬间: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逐步在全国展开、中西医并重成为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中药品种保护条例》颁布,这些无不见证着中医药工作的“奋进”。


这一时期,初出茅庐的何清湖也在“奋进”中不断充实着他的开创性的学术积累——他编著全国第1版中西医结合规范教材,并牵头制定了教育部的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录。


这大大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执业医师考试、职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总进程;历时5年编纂的《传世藏书(子库 ·医部)》,汇编了上至黄帝下至民国中华5000年历代著名的医学典籍,是继《四库全书》200多年来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主编了“中华医书集成”丛书,该丛书分33册出版,汇录210种中医古籍,字数达到5000余万字,是中华中医经典之荟萃,其出版篇幅在中医历史上规模最大。


进入新世纪,中医药发展愈发蹄疾步稳。“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提出更高要求,催人奋进。


纵览何清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他学中医出身,却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中医医史文献学和中医亚健康学三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培养指导了中医文化学方向的博士后、硕博士70余名。


何清湖在全国最早提出“中医+”学科理论和体系的构建。如何活用“中医+”思维?何清湖重点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即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内部学科和专业,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内部的交叉和融合;二是“中医药学+X”,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打破学科的传统壁垒。


“中医不是老夫子,要坚持中医的科学性,并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中医,从而产生创新性的成果。”在何清湖看来,不但中医的理论与临床要融会贯通,中医的基础要打通,中医的经典也要融通。而且中医是个开放性的学科,应该与现代文明一切科技进步的成果相互融合,敢于借鉴、不断创新,促进学科的全面发展。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3期 《师者何清湖:“中医+”》


中医科普的“升降出入”


2022年11月,中国科协公布了“典赞 ·2022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提名名单,何清湖荣获年度科研科普人物提名(全国共20名),表彰他在中医药文化、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中医养生学、中西医结合教育等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科普科普,一个是科学性,一个就是要普及。”何清湖强调,科普也要注意方法,在中医文化科普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升降出入”的整体传播策略。


何清湖解释,“升”是指要推动中医文化的科普传播工作“升上去”,使其能够服务和影响国家战略政策,服务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降”,指使中医文化的科普传播工作“降下来”,使其能够落地生根,深入基层和民间,提高民众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风尚。“出”,指使中医文化的科普传播工作“走出去”,通过借助国内外多种平台广泛传播中医文化,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入”,强调的是中医文化的科普传播工作要“入心入脑”,能够深入民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追求和健康生活方式。


近年来,他先后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编写的“神农中药文化系列丛书”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二等奖、第二届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吃治百病系列丛书”《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均获得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


他带领团队创作出版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漫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42条》《读故事知中医·中学生读本——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读物》《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等近两200部优秀科普作品。“搞中医科普传播尤其要接地气,要学会用老百姓的语言进行科普传播。”何清湖说,在长沙得讲长沙话,在北京得讲普通话,去国外就得说英语,科普也是这个道理,要考虑讲给谁听,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去讲。


何清湖认为,科普传播也应该活用“中医+”思维,在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与创作时,应注意不要将科普知识制作得过于碎片化和精深化,而要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承性、整体性、系统性实质,让公众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全面、整体、历史地把握。


何清湖开展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科普宣讲。


湖湘中医文化之问


挽弓、引背、凫浴、龙登……这是马王堆导引术的经典动作,改编自两千多年前的《导引图》,动作舒缓、柔美,极具观赏性。从2016年开始,马王堆导引术正式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的体育必修课,如今每年都有4000多名学生研习这套古老的功法。


何清湖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很多医书,从饮食、气功、导引、药物、起居、情志等方面,记载了先秦到西汉时期养生保健的方法。其中《导引图》是最古老的气功导引秘籍,内涵丰富,经过改编后的健身方法对现在的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围绕马王堆医学,何清湖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他主编的《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重拾失落的古代养生文化,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马王堆医书中养生理论,是何清湖多年来研究马王堆医学所取得的成果之一。对马王堆医学的研究,是何清湖构建的湖湘中医文化研究“拼图”中重要的一块。他还出版了《湖湘中医文化》《湖湘名医医案精华》等,多部著作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和学术著作奖。


与此同时,何清湖曾担任三届湖南省政协委员,在不同的场合为弘扬湖湘中医药文化鼓与呼。他提交了《关于加强马王堆医学研究 擦亮湖南中医药品牌的建议》等提案,在医药卫生、高等教育、乡村振兴等方面建言献策,这些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何清湖说,中医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地方医学,比如广东有岭南医学,安徽有新安医学,那么湖南就有湖湘医学。


湖湘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在我国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一页。如马王堆医学、郴州“橘井泉香”的典故、株洲炎帝陵“神农尝百草”的佳话、张仲景“长沙坐堂”的美誉、孙思邈“龙山采药”的足迹……在何清湖看来,得益于文脉深远的湖湘文化的滋养,湖湘中医文化凝聚了“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的独特精神气质。这些独特思维和文化基因熔铸到湖湘中医文化的血脉当中,影响和构筑了湖湘中医独特的学术思维和临床经验。因此,湖湘中医具有自身的典型特色和丰富内涵,在全国地方医学中展示了独特风采。


基于此,何清湖在全国首倡湖湘中医文化研究,“三论”湖湘中医文化构建其系统的学术体系,首度界定湖湘中医文化的内涵,凝练湖湘中医文化的精神特质,论述湖湘中医文化的研究内容,探寻湖湘中医文化的当代发展之路。如何让包括马王堆医学在内的湖湘医学经世致用,服务当下,融入健康中国行动,是何清湖将一直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3期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