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里,数台24小时循环运转的高温炉发出阵阵轰鸣,炉内烧结的是具有世界领先技术、耐高温烧蚀的复合材料。
站在一旁的省政协委员、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妍介绍:“这是实验室围绕国家需求,为我国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热防护结构解决方案的实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南大学时,曾在这里驻足良久,详细听取了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情况。1989年,依托中南大学进行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的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湖南最为资深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粉末冶金领域历史最为悠久、成果最为丰富、应用性最强的实验室。
30余年来,实验室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建设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开展粉末冶金特种材料、轻质难熔金属材料、粉末冶金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基础科学和创新技术研究,为我国重点工程提供了上百种特种粉末冶金材料。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展示制备好的压电陶瓷薄膜。
突破航空航天前沿技术
在实验室的陈列室里,放着各式各样的构件,以及不同型号的特种材料粉末。
“这些是我们研制的部分材料。”张妍介绍,一颗难熔金属粉末球只有50微米,相当于一根牙签的两百分之一的宽度,它通过技术成形后再烧结加工,最后就成为大众看到的坦克车身,或是飞行器的耐高温涂层。针对不同型号的特种粉末设计成不同要求的器件,比如有些就有着抗腐蚀性、隐身等各种功能。
展架上,一排全功能摩擦副就像一个个“铁环”。张妍介绍,这是成功实现航天飞船和空间站交会对接的关键部件,没有它,飞船上天之后就无法停下来,看着小却作用大。
实验室最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研究,是深度参与国产大飞机制造。“我们突破了长寿命高可靠性刹车材料制备、材料与系统优化集成等关键技术,其中C919的机轮刹车系统就产自湖南。”张妍说,目前通过实验室的技术孵化并成长的一家上市公司,是国产大飞机机轮刹车系统的唯一承研商。
这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技术研发,得益于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灵魂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带领的团队。20年如一日聚焦国家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重大战略需求,团队瞄准碳/碳航空刹车材料这一前沿研究领域进行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封锁,改写了中国飞机依赖进口碳和碳航空刹车材料的历史,解决了国家高性能航空制动用材所需,为航天动力系统提供关键高温部件。
2015年,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C919大型客机提供了机轮刹车系统关键技术。2017年,C919首飞成功,黄伯云院士团队获“C919项目首飞先进集体”。
2019年10月,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商飞共建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落户长沙,成为国内唯一、国际第二个大飞机地面动力学平台。“该平台今年即将建成,它为未来高速飞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张妍介绍,如今实验室在机轮刹车材料研制方面,已是世界领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拥有发明专利300多项。
省政协委员、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妍与团队成员在做污染物降解试验。
诸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研制的材料能上天、下海、入地,应用于国家的重点工程,是科研成果检验的评判标准。”这不仅是张妍,也是实验室所有科研人员的一致目标。
“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张妍说,这是实验室名誉主任黄伯云院士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要求。如今,70多岁的黄伯云院士还保持着每天从清晨到深夜的工作节奏,非常值得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学习,也激励着团队在科研上毫不懈怠地奋发进取。
粉末冶金密封环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空天固体润滑电接触材料应用于卫星,“两片一盘”高温合金关键技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领域,硬质合金盾构道具应用于我国直径最大的盾构机,碳陶摩擦材料应用于磁悬浮列车滑橇、工程机械、高速铁路、重载卡车等。
近年来,实验室的各团队坚持不懈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于国产大飞机、航空飞行器、高速列车等交通运载工具的特殊材料和构件的一系列研发,并实现了一系列产业化成果。
目前,实验室已有多项超亿元的科研成果转换。比如,黄启忠教授团队攻克了碳/碳复合材料的快速制备技术,将为满足我国光伏、氢能、锂电等领域对高性能低成本碳基材料制造的需求打下一定的基础,将解决我国新型碳基材料制造周期长、制造成本高、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最近,实验室主任周科朝领衔的铜合金大团队,开发的高强高导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和超高强耐磨耐蚀铜镍锡合金材料的技术成果已成功转化,将服务于我国的航空航天、大飞机、太阳能发电、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领域。
“这两项成果转化最后都落户在湖南,将为湖南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张妍介绍,实验室还会继续积极对接国家需求,努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协调发展,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 图 | 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