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吴洪亮:齐白石“回乡”
发布时间:2023-03-1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吴洪亮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只有一代代人喜欢齐白石,齐白石和他的中国画才能一直传承

 

湖南政协新闻网


【人物名片】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

 

光影之中,星斗塘内波光点点,鱼虾游弋,紫云山上竹林满坡,雏鸡嬉戏……这是齐白石笔下的《万竹山居》,也是正在湖南美术馆举办的“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里打造的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场景。

 

“客中月光照家山”,源自齐白石的一方印章。齐白石人生的后 40 年,主要在北京度过,但他无时无刻不想家。他画儿时用的青灯、柴耙,画一段嫩白的鲜藕,他还刻了一方印章“客中月光亦照家山”。

 

“‘家山’虽远,身披同样的月光,便少了几分孤寂,多了一缕温暖。于是,化作了这次齐白石回乡展览的名字。”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展标的题写邀请同为湖南人的黄永玉先生,“这是黄老对齐白石的一次致敬,也是我们在策展中对湖南这片土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致敬。”


湖南政协新闻网

图说:“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和展览内容,吸引了长沙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观看。(唐静婷/摄)

 

齐白石画作沉浸式体验

 

2月12日,周日早晨,9点不到,湖南美术馆外就排起了入馆长队。每天早来的观众能领取到当天限量的油纸伞和团扇进行DIY画画体验。走进一楼展厅,齐白石画作里的小鸡、鱼虾、树叶、溪水都通过现代技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仿佛再现作画时的意境。

 

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和精心策划的展览内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既有慢慢欣赏画作的老人,也有拍照发社交平台的年轻人,还有前来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的中小学生。

 

“在展览中使用现代技术打造多媒体沉浸式体验是一场‘视觉游戏’,这对我并不难,真正重要的是策展背后的学术逻辑与落地的质量。

 

为办好齐白石回乡展,我们和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以及他的团队交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吴洪亮说。

 

在吴洪亮看来,数字化背后的核心,是北京画院十几年来在开展齐白石深度研究中提取了有价值的内容,“齐白石作品中有很多故事,他在创造作品的时候将叙事、抒情、空间结构用到了极致。沉浸式体验的情境要根据齐白石画作来提炼概念,转换成可感受的好玩的方式”。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及文献有2000多件,此次展览最终聚集了140余件齐白石原作精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诸多品类。

 

展厅分布两层,部分二楼原作能在一楼看到复制品。”吴洪亮说,这是有意为之。展览层层递进,观众到现场首先进行沉浸式体验,在空间交互里感性地了解齐白石的成长历程,通过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齐白石的方方面面,再通过二楼原作进行理性认知后的感性体验,如此便会对齐白石和中国画有更深入了解。

 

“接下来,北京画院还将联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全球艺术机构藏的新版《齐白石全集》,为未来研究齐白石打下一个新的基础。”吴洪亮介绍,2024年是齐白石诞辰160周年,从2023年开始,北京画院与全球的博物馆、美术馆机构联动,通过“土星工作模式”,寻求对齐白石艺术以及中国传统艺术更鲜活的研究与传播,而此次回乡办展即是系列活动的序章。

 

“齐白石讲过‘不喜平庸’,还说过‘不厌雷同’。所谓‘不喜平庸’就是要跳脱过往的藩篱,所谓‘不厌雷同’就是不惧一件事反复做。我们则是‘不怕雷同’,通过不同的展示角度,让观众觉得齐白石作品‘有味’,能品味、能回味,能留下更多深远的影响。”吴洪亮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只有一代代人喜欢齐白石,齐白石和他的中国画才能一直传承。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2期 《吴洪亮:齐白石“回乡”》

 

与齐白石结缘20年

 

“齐白石,是很典型的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他虽不喜画工笔草虫,但他还是画,画得‘尽精微,致广大’。”吴洪亮眼里的齐白石,有独特的处世之道。

 

齐白石是 20 世纪最有成就的中国画家之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获得过1955年“国际和平奖”。

 

而齐白石与北京画院之间也是渊源已久。北京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筹建最早的画院,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第一任名誉院长。北京画院是全球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也是门类最全的机构。北京画院不遗余力推广传承齐白石艺术,开展齐白石作品的研究出版、展览,以及纪念馆重建、故居开放等活动。

 

20年前,在2003年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上,吴洪亮第一次过手齐白石的原作中有一幅向日葵,“初看,我感觉作品画得气有些虚,但是当我读完题跋后,我突然反应过来了。”吴洪亮说,画作的题跋中写道“四时霪雨日无光”,而画的笔墨情绪上确实是一个阴天下雨时无精打采的向日葵,“中国画家借画表达情感,齐白石竟能用笔墨如此生动贴切地描绘出来”。

 

2007年,吴洪亮正式调入北京画院工作,参与推广齐白石作品。北京画院在不断挖掘齐白石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着齐白石艺术有效的国际化传播。

 

2015年起,北京画院先后赴匈牙利、日本、希腊、意大利等国家展出齐白石作品。尤其是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期间,筹备5年之久的“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览成功举办,得到希腊政界、文化界的普遍认同。齐白石成为向西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张名片。

 

同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吴洪亮也对中国画的新时代表达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全国政协书画室开展新时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课题研究,我也是参与者之一。”吴洪亮说,他主要负责中国画的国际性传播主题,而齐白石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必然是重要的一部分。

 

“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吴洪亮说,中国画的性格很像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画生发性的创作方式更像竹子,故而以竹为喻颇为恰切。

 

因为太爱中国画,也希望继续把它种到如今生活的“ 5G 时代”。在创作上,中国画需要有新的发展,需要有在数字平台乃至在元宇宙中的新表现。“迈开与时俱进的步伐,走出自身的舒适圈,才有可能把中国画的这支翠竹好好地种在5G时代、6G时代,乃至未来。”

 

吴洪亮说:“此次齐白石回乡展能够得到高度关注,也是传统中国画种在 5G 时代的一次实践,目前来看是成功的。我在北京画院虽已工作了十多年,但依然感觉他的作品常看常新,很有魅力,未来还有更多事情可做。”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2期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