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桂
在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逝世前不久的一天,正值季老的学生、离休干部唐仲隆先生八十寿辰,我来到邵阳市二中,拜会了他。
唐仲隆饶有兴趣地向我说起了他与季先生的一段交情——
唐仲隆是邵阳人,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前身是清朝官办南洋公学的上海交通大学。1948年8月,正在该校就读的唐仲隆,听说北京大学新开办的东语系招收新生,放弃了当时有“东方的MIT”之誉的上海交通大学,报考了北大的这个冷门专业。
当时,唐的一些熟人、同学对他这一举动很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要考世界上最冷、北大最小的东语系。唐仲隆说:“就因为这个系的主任是饮誉世界的梵语专家季羡林先生,在中国,只有季先生懂得印度梵文,只有北大才有东语系。”
那年8月28日,唐仲隆的名字登上了上海《大公报》的《北大新生录取榜》,他荣幸地成为了北大文学院1948级东语系仅有的7名学生中的一员。
然而,慕名来季羡林门下学习梵文的唐仲隆,在北大学习期间,竟然从来就没有见过季先生,更别说登门拜师了。因为唐仲隆在北大学习的时间总共只有一个学期,当时北大有个规定,新生第一学期分科不分系,他见不到系主任也在情理之中了。
1949年3月15日,唐仲隆和北大四院12名同学响应党“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过黄河,渡长江,先后任41军随营学校区队长,122师文教组长、理论教员、记者、军事法庭律师,汉口第四高级步校、长沙第四政治干校学员。
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由于投身革命而中断学业的,只要本人申请,原大学可以继续安排学习。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唐仲隆于1958年5月向北大校长办公室写信,要求回校继续读东语系,但得到的回信是:“北大东语系已停办”。此后,他也未再要求选读其它系。
“文革”期间,唐仲隆下放到偏远的广东省平远县,并作为“现行反革命分子”抓起来批斗。而此时,季羡林也未能逃脱这一狂风暴雨,被关进了“牛棚”。
1979年5月,平远县委为唐仲隆平了反。6年后,他又在邵阳市二中光荣离休。这时,他想去北京看看母校和未曾入门的老师季羡林。然而,因为自己毕竟没有听过季先生一堂课,又是不辞而别的,所以迟迟下不了动身的决心。
直到1999年5月1日,他才和爱人龙敏来到北京,来到美丽的未名湖畔。他们一路打听,来到季先生的住处,发现住宅大门是关着的,便在树荫下等先生回来。等了好一阵,看到走过来一老一少两个人,那老者迈着健步,穿着浅灰色的毛衣。唐仲隆曾经多次看过季先生照片,他估计老人就是先生,便迎了上去问道:“您是季羡林老师吗?我是您1948级东语系的学生唐仲隆。”老人笑着说:“我是。欢迎你的来临。在旧社会的学生中,只有你来看我,我很高兴!” 唐仲隆指着那个年青的教授,问:“这位是?”“他是杜教授。”
唐仲隆拿出随身带的照相机递给杜教授,请杜教授给季先生和他们夫妻拍了张合影,又把照相机递给老伴龙敏,要她给季老师和他拍照。从唐仲隆保存的几张相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季先生非常高兴。拍完照,唐仲隆说:“季老师,北京电视台编导张青山和记者殷鹏,想在明天和我夫妻一同来采访您老,您同意吗?”他笑了,说:“欢迎!欢迎!”
第二天,唐仲隆夫妻和两名记者如约来到季羡林家里,采访了季羡林先生。季先生非常热情地把4位客人请进客厅坐下,当他看到已是七十古稀之年的学生在自己面前有点手足无措时,便把自己养的那只大白猫抱来放在唐仲隆的怀里,对他说:“唐仲隆,我喜欢的白猫很可爱,你喜欢吗?但是你要防止白猫抓你哟。”唐仲隆笑着说:“我老师的白猫是不会抓我的。”
师生之间交谈了很久,临别时,唐仲隆从旅行包里拿出一小袋洞庭湖产的香莲,连同他写的《回忆录》《一三六一年宝庆之战》递到季先生手中,说:“这是湖南香莲,软和可口,有补心功能。祝您健康长寿!”季老接过莲子,开心地笑了。唐仲隆歉疚地说:“季老师,我当时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事先没有告诉您,我就跑了,真对不起。”季先生说:“怎么这样说呢?这是革命行动,我赞成,我高兴!”当唐仲隆等人走出季老家门时,季老先生迈着稳健的步子,一直把他们送到大门口。同行的记者殷鹏,摄下了师生依依惜别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