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对话罗可大 :“扶贫,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发布时间:2016-09-24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罗可大,现任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省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湖南省旱杂粮产业商会会长,开源集团、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

对话罗可大

“扶贫,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被农民的贫穷刺痛了

  湘声报:在一次访贫问苦时,你流下了眼泪,当时是什么情形?

  罗可大:不仅仅是流泪,那是一种强烈的刺痛。

  大约10年前,我们走访了湘西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一间不大的瓦房,一家6口挤住在一起。家里柜子、桌椅都没有,一个砖台上,堆着旧被子、旧衣服。连锅也是残破的。整个家当加起来值不了500元。

  我们送慰问金,男主人接过的一瞬间,跪倒在地,眼泪直流。我的眼泪跟着就出来了。我被山区农民的贫穷刺痛了,也被这一跪刺痛了。这次经历常常出现在我记忆中。

  湘声报:你对农民的感情,跟你的经历有关系。

  罗可大: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对困难群众的生活有切身体会。所以,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可以说深入骨髓了。

  湘声报:正因为这样,所以你们在扶贫中倾注了感情。

  罗可大:我资助过江华的一个瑶族男孩,当时他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因家庭贫困变得特别偏激,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还在日记中表示仇恨社会。我们的帮助让他真切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改变了他家庭的困境。

2013年,他考上长沙市一中,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要把从开源集团接受到的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这是很令我欣慰的。我相信温暖的感情是可以传递的。

被误解的责任

  湘声报:社会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有一些误解,比如有人认为民企扶贫大都是作秀或套取政府扶贫资金。对此,你怎么看?

  罗可大:我先说公司的一位员工。2012年临近春节,我接到江华县一个贫困村村支书打来的电话,说快过年了,能不能派个车去村里收购些农产品,让村民手里能有些现钱。我当即安排公司最有经验的车队长开了一辆新买的大货车,带着一个财务人员和专业合作社的一个年轻小伙子,一同去这个村。

  我让他们带上了10万元现金,车上还准备了旱杂粮、面条、油、米等一些过年物资,在收货的同时,也慰问村里的贫困户和贫困学生。

  没想到,出车那天,遭遇恶劣天气,路上遇到雨雪和大雾霾,公司的车被另一辆大货车撞翻。跟了我10多年的车队长不幸殉职,两名随行人员也受了重伤。20多万元的新车直接报废。大年三十晚上,伤亡员工家属堵在我的办公室和家里。为处理好这件事,除了赔偿,前前后后花了110多万元。

  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公司内外起了波澜,各种说法纷纷扰扰。但最终,公司上下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扶贫,是值得承担的责仼,也是一个优秀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

  我们扶贫,不仅源于感情,也源于思考。我经常在想,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什么?我的结论是,其价值在于创造产品或服务,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变化的物质或精神需求,至于企业的盈利,则是自然而然的回报。所以,从本质上说,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属性。

  现在,有以扶贫作秀的,有以扶贫套取财政资金的。但是,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令人痛心的是,一些积极投身扶贫的企业却被误解,误解来自一些百姓,甚至来自一些部门。实际上,许多企业一直在讲,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使命,扶贫,是我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部分。我们会坚持做下去,直至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

  湘声报: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开源倡导的感恩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罗可大:我们到农村去扶贫,是带着感恩意识的,感恩党的政策,感恩日益强大的国家,感恩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这些就没有开源的发展。感恩不是说空话,扶贫攻坚你不参与,你怎么感恩?

  感恩文化是我们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得到培育和发展,也给企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比如我们有感恩基金,每月向员工父母表达一份心意。

  我们的感恩文化就在诸如此类的细节中得以呈现,深入人心,并外化成员工自觉的行动。懂得感恩,意味着懂得承担社会责任。

转型升级的逻辑

  湘声报:把公司主业从房地产业、酒店业转向农业产业,并致力于产业扶贫,你是出于什么考虑?

  罗可大: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和时代脉搏同跳跃,一定要做政府支持的产业,这是企业研究、把握市场规律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当时,我们已在担忧房地产业、酒店业的发展前景了,市场空间缩小,竞争已十分激烈,等等。

  而国家扶贫战略的制定,为我们的发展开启了崭新思路。在这个背景下,我就想把扶贫事业和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的成立,对我们来说,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从这里开始,我们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扶贫产业探索。

  这些年来,集团产业发展到哪里,村企对接项目就实施到哪里。我们在10多个贫困县通过产业覆盖、项目带动、结对贫困户帮扶等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也使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

  湘声报:公司将主业转型到农业领域,应该是充分考虑到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

  罗可大:企业是盈利性的组织,不能持续盈利的企业不是好企业。我们在投身扶贫产业发展时,当然也考虑了盈利问题、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否则我们靠什么持续地、有能力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所以我们把产品定位在以旱杂粮为主的生态农产品及其精深加工上,以育种、种植、精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来形成竞争优势。

  我们看好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刚性需求的增长。实践证明,我们敏锐地把握了农业产业市场需求趋势。我们开发的6大类60余种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份额,而且成功打入国外市场。产业的良好发展、企业不断赢利和稳健发展,是我们扶贫的坚强后盾。

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

  湘声报:有人说,开源集团有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你是“红色企业家”,这是你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你如何看?

  罗可大:很高兴得到这种评价,是对我们企业价值观和精神文化追求的肯定。

  我是一个老党员。2002年,开源建立了湖南首家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委,各分公司、各部门建立了支部。之后,公司推行“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了人才的储备和业务的拓展。这个机制后来被中组部作为“十佳经典案例”向全国推广。

  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党建工作的强化,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强化了我们的红色文化。

  湘声报:开源集团的党支部与被帮扶村党支部结对,是一大创新,这对产业扶贫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罗可大:开源集团的党建工作在这些年非常有成效,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非公党建“十佳经典案例”等荣誉。一位领导曾概括我们的做法为三句话:我们与联系、扶贫村是党建工作,互帮互助;经济建设,互惠互利;科学发展,互助互动。

  我们每联系一个村,都把党建工作作为切入点,并依靠党建结对让村支两委团结起来,形成凝聚力。我们每年会花1.52万元,为结对的村部配置办公桌椅、建设图书室、修建党员活动室等。在开源集团的支持下,许多村的党员活动室从无到有,村支两委党员威信逐渐树立。

  到今年,我们帮扶的23个村里,与集团内的党支部结对的就有17个村。在现任省政协主席,时任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微微的关怀指导下,我们选派优秀党员高管到帮扶的古丈县坐苦坝等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当地组织部门还专门下文任命)。

  通过党支部结对,帮助村里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提高了村干部的威信和自信,从而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村干部带头参加合作社,获得收益后,带动了村民的参与。渐渐地,合作社的路子打开了,企业在村里的产业扶贫有了良性循环。

  人都需要实际利益,所以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并团结带领人民为自身利益奋斗。这些年扶贫,我有一个深切感受,目前农民最大的实际利益就是脱贫致富,村支部在农民脱贫致富的生产活动中,发挥了核心堡垒作用,就能赢得信赖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农民对党的感情能够深受身边党员干部的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